查看完整版本: [-- 灵魂的新生——读《末代皇帝的后半生》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9年10月 -> 灵魂的新生——读《末代皇帝的后半生》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文达 1989-10-30 00:00

灵魂的新生——读《末代皇帝的后半生》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灵魂的新生
  ——读《末代皇帝的后半生》
  李文达
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25年前,反映他前半生经历的《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出版)面世后,遂被海内外公认为一部“奇书”,先后译成英、法、德、日等多国文字,风靡世界。近年来,一些海内外读者不断以各种方式询问溥仪后半生的情况。《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一书,最近由群众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不仅适时地续补了《我的前半生》,也恰恰可以一飨引颈企望的海内外读者。
据我所知,此书问世堪称艰辛。我第一次知道作者贾英华其人是在1979年群众出版社约我续写溥仪后半生而采访之时。后来,我放弃了“续补”的计划,原因就是见到他已为撰写此题材作了许多搜集材料工作。直到1986年初春,群众出版社责编王兰升(亦即《前半生》责编)陪英华送来50万字的书稿让我阅读时,才知他曾遇到过不小的困难。此书材料之翔实丰富,史料价值之高,是阅后便知的。
众所周知,溥仪一生三次称帝,尤其在伪满充当了日本的傀儡皇帝,成了“国人皆曰可杀”的历史罪人。然而,他的后半生不但未被杀戮,相反却在时代的洪流中经历了绝路逢生和菩提树下的忏悟,在党的改造政策指引下获得了灵魂的新生。正如书中记述周总理接见溥仪等人时所说:“生于斯,长于斯,不爱这个国家爱谁呢?”溥仪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以此脉络和他的改造为主线,此书描述了他从卖国贼转变为一个具有爱国之心的公民,进而由文史专员到全国政协委员的历史性转变,也客观地刻画了他在“文革”中的遭遇等各个生活侧面。
此书十分注重史实。仅撰写溥仪与毛泽东交往,作者就采访了二三十人。他还两下山东,和一位普通农民同锅而食,同炕而眠,结下诚挚友谊。农民朋友捧出了珍藏多年的溥仪写给他的亲笔信。他像大海捞针似地寻访了溥仪获赦后抵京第一个谋面的人,乃至溥仪逝世时最终一个守候在他身旁之人。这就使此书具有了珍贵的史料价值和可靠性。
值得提到的是,此书不仅发掘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也对溥仪前半生中一些扑朔迷离的史实,作了有益的探究和考证。譬如,世人所知的溥仪自津赴东北是被日本人送去花篮里的炸弹吓得赶紧潜往的——这是溥仪走向罪恶深薮的重要一步。而作者经过细致查访后得知,溥仪收到的花篮竟是张学良派人匿名送至,其本意是为了警告溥仪不要投靠日本人,谁想适得其反,却促使溥仪加速了充当日本傀儡的步伐。诸如此类的迷案,书中还有一些披露。
如果说,《我的前半生》着重描写了溥仪人与龙之间的变化,从一侧面反映了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这一历史进程,那么,《末代皇帝的后半生》则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折射了新中国历史的一段发展过程。但此书囿于回避一些与在世之人有关的内容,使有些情节的矛盾未得展开,因而对刻画溥仪的后半生似有欠缺。另外,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对人物的语言特色和情节的铺垫可再作些精琢。尽管如此,无论从续补的意义上和文史价值上而言,此书仍不失一部比较好的传记作品。
溥杰先生为此书题写书名并作了序。他在《序》中评价此书:“搜罗博泛,笔墨清新,允叹观止。”


查看完整版本: [-- 灵魂的新生——读《末代皇帝的后半生》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