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埃塞俄比亚的扫盲工作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9年11月 -> 埃塞俄比亚的扫盲工作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徐世光 1989-11-30 00:00

埃塞俄比亚的扫盲工作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埃塞俄比亚的扫盲工作
  徐世光
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大陆的闻名古国之一,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它是继埃及之后有书写文字的第二个非洲国家。但是,在长期封建制度统治下,广大劳动人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埃塞俄比亚成了世界上文盲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到1974年革命时,文盲占全国4200万人口的93%。
革命政权成立伊始便十分重视扫盲工作。15年来,全国已逐步形成广泛的群众性扫盲活动。
1974年12月,革命政权成立刚三个月,政府便组织大批大中学校青年学生上山下乡,在协助农民建立合作化组织,恢复和发展农牧业生产的同时,举办扫盲学习班。这一工作持续了一年半,取得了使70万农民脱盲的成绩,为进一步开展群众扫盲运动积累了经验,也为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扫盲活动奠定了组织基础。
1976年4月,革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民族民主革命纲领》,明确规定“将逐步对广大群众实行免费教育”和“采取一切措施消灭文盲”。随之,扫盲和义务教育工作都按计划同步进行。经过缜密的准备,全国扫盲运动第一轮从1979年6月开始,每轮扫盲为期五个月,进行强化教育。除教授卫生和农牧业基本知识外,重点在于教会识字和掌握实用的算术。后两者要求达到五年级水平。
埃塞俄比亚扫盲运动的口号是:“识字的都去当老师,不识字的都来作学生”。从1978年以后,不再采用大规模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办法,而是使全国各级干部、教师、学生(11年级以上)就近在本地进行扫盲教学。各级党政干部、群众组织干部,凡是具备教学条件的,必须参加扫盲教学活动。工人党主席、共和国总统门格斯图就多次亲自到部队、农村甚至在田间“露天教室”进行扫盲教学。10年来扫盲开支的40%是来自社会各阶层、企业团体的资助,有的行政单位和部队,将节约下来的行政经费资助扫盲活动。
埃塞俄比亚有80个民族,近80种语言文字。经过专家分析综合,将这80种语言文字归纳为15种语系。确定扫盲的语言文字都以这15种为准同步进行。譬如扫盲书刊、报纸和广播教学都是同一内容、不同的语言文字。至今已有161种扫盲期刊和报纸。
充分使用广播手段进行扫盲教学也是一个重要手段。目前,除设在首都的中央教育电台外,全国还有11个教育电台,用早晚群众工余时间进行辅导性扫盲教学。全国广播覆盖率达80%以上,广播在扫盲和远距离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从第三轮起,城市扫盲任务基本完成,开始转向广大农村,任务更为艰巨。扫盲运动紧密地配合了村落化运动。教学与农忙、农闲相配合,利用农村新建的公共场所作为教室,因材施教。据统计,全国至今已有9500个阅读室,13000个读书小组开展互帮互学。
每年的7月8日是埃塞俄比亚法定的“扫盲日”。今年的这一天,正是扫盲运动10周年,从中央到地方召开了多种会议和活动,总结扫盲工作经验、成绩和问题。10年来已进行21轮扫盲,有76.3%的人口脱盲。经考试得到合格证书的达1950万人,其余约有200—300万人还在继续学习。
埃塞俄比亚的扫盲成绩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鼓励和支持。埃塞俄比亚从1980年起陆续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其他学术组织颁发的四次奖章。10年来,扫盲总开支的5%来自国际社会的资助。
10年扫盲至今,作为群众运动第一阶段已近尾声,余下的23.7%,包括学龄前儿童,不具备学习条件的残疾人、高龄老人、边远偏僻地区和城乡扫盲死角。全国扫盲运动中央协调委员会执行秘书对笔者说:第一阶段的最后一两年,将着重解决上述问题。此外,值得注意和警惕的问题是,除了要及时把逐年进入学龄的儿童纳入义务教育轨道外,仍要随时抓紧解决在成人扫盲教育中的夹生、返“盲”现象,如果说扫盲运动第一阶段是以普及识字为目标,那么第二阶段目标将是质的提高和在本民族语言文字扫盲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国语化。这位执行秘书信心十足地说,政府决心为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提高全民的文化科学水平而努力。(附图片)
  图为埃塞俄比亚一乡村的村民们在听课。


查看完整版本: [-- 埃塞俄比亚的扫盲工作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