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用民族形式塑民族形象——访雕塑家钱绍武教授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9年12月 -> 用民族形式塑民族形象——访雕塑家钱绍武教授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袁晞 1989-12-30 00:00

用民族形式塑民族形象——访雕塑家钱绍武教授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心探访

用民族形式塑民族形象
——访雕塑家钱绍武教授
袁晞
钱绍武,江苏无锡人,1928年生,14岁起从师学国画,1947年考入北平国立艺专雕塑系,1953年至1959年就学于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回国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至今,曾任雕塑系主任,现为雕塑系教授。他创作的雕塑《江丰》曾获第6届全国美展银牌奖,新近完成大型雕塑《李大钊》。
记者:钱先生,您用两年半时间完成了雕塑《李大钊》,受到各界称赞,请您谈谈创作构思。
钱绍武:我非常崇敬李大钊同志的业绩和人品,但要完成好这一创作,必须熟悉李大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李大钊)的模样是颇难形容的,有些儒雅,有些质朴,也有些凡俗。所以既像文士,也像官吏,又有些像商人。”我觉得关键是要把握其精神实质。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研究了现存的全部李大钊的像片,认为李大钊主要的性格特点是坚定朴实,刚直不阿。他的像片几乎全是正面像,都是留的平头,而且理得特别平、特别方正,体现了他的性格特征,所以我选用正面像,把头部塑得特别方正,脸、耳都是浮雕处理,把琐碎的表情,细枝末节全都去掉,强调的是磐石般坚定、方正,不可动摇。大钊同志有句名言“铁肩担道义”,这也是他的人生观。在塑造李大钊形象时,我易稿20多次,最后认为,夸张、变形的宽肩最能体现这一点,现在这个像全高4米,肩却宽达7.5米,显示出不会被一切困难压倒的力量。打小稿时,我曾试过全身像、半身像,还试过坐像,最后定稿只保留了肩头部,这样最突出双肩的力量,同时也象征着大钊同志的身体融于生养他的祖国大地之中。像塑成后,看似一方大石拔地而起,大义凛然、大气磅礴,方正得像一座纪念碑。
记者:您多年探索艺术的民族形式,李大钊像的创作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您是怎样理解雕塑艺术的民族形式的呢?
钱绍武:我认为仅仅表现民族的生活形式,而没有民族的艺术形式不足以形成完整民族艺术。本民族的艺术形式最能准确地表现本民族的生活。民族的艺术形式有相对的继承性,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形式要体现出特有的中国气派。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必须充分了解自己民族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不能外国这个派、那个派,我们也跟着这个派、那个派,亦步亦趋。一个国家的艺术要在世界上站得住,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越是民族化的东西越能进入世界文化,丰富世界文化。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有很多能自立于世界艺术的特点,雕塑也如此。
记者:我们中华民族雕塑艺术有哪些具体特点,李大钊像是如何体现的呢?
钱绍武:简单地说,这些特点首先是概括性强,不重细节、没有修饰,不作琐碎刻画,这一特点以汉魏雕塑为代表,云岗石窟的大型像尤为突出。我创作的江丰像、杜甫像都有不少苏联艺术意味,这次塑李大钊像则突出中国特色,非常概括。强调基本体积,突出造型的力量与气势也是一个特点。在基本体上也作国画似的加线处理,勾勒轮廓,但基本体相当明确。不可阻挡的气势、力量是我国汉代雕塑艺术的美学风格,这一风格特别适用于李大钊形像的塑造,用别的形式则会显得琐碎、疲软。我国雕塑是根据艺术需求来造型,特别自由,过去片面强调现实主义,压制了这一特点,太重科学解剖有时反倒会限制艺术夸张,会拘泥于表面写实,而不能充分体现精神气质。我前面说的李大钊像的肩部夸张就是运用了这一特点。这是中国的变形艺术,同是变形艺术,欧洲的立体主义。结构主义是分割形体、重新组合,我们的艺术不拘泥于重组形体,而是追求浑然一气。李大钊塑像就是追求浑然一气,以表达李大钊的伟大的精神气质。我的愿望是在塑造我们民族形像中继承和发展我们民族的艺术形式。
(附图片)
如兰 速写


查看完整版本: [-- 用民族形式塑民族形象——访雕塑家钱绍武教授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