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怎样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访经济学家杨培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9年12月 -> 怎样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访经济学家杨培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计泓赓 1989-12-31 00:00

怎样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访经济学家杨培新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1990形势与对策

怎样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访经济学家杨培新
本报记者 计泓赓
“有人说,当前经济出现了滞胀现象,你认为如何?”年终岁末记者访问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培新时,提出了这一问题。我们的谈话便从这里开始。
杨培新说:“我不这么认为。什么叫滞胀?滞胀是一面物价飞涨,一面经济停滞。我国的情况是:当前物价已趋向稳定,通货膨胀受到遏制,虚假购买力消失,总需求逐步缩小。这说明,从1988年9月开始的整顿治理工作,已初见成效。至于一时间出现的产品滞销、市场疲软情况,那是紧缩通货中难免的现象,不能看成是经济滞胀。”
当前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债务链”,是热门话题之一。银行正发放启动贷款,帮助大中企业解决困难。可是杯水车薪,有的企业拿到贷款,一个半小时就花光了。“债务链”不但未消除,反有扩大的趋势。这是为什么呢?杨培新认为,主要原因是产品销路问题未解决。产品仍积压在那里,企业还是活不起来。他主张在帮助解决大中企业流动资金需要的同时,应着重增加对国营商业和供销社的收购贷款,发挥他们调节社会生产的作用。国营商业有了钱,可以有选择地收购名、优、特、新工业产品,加快推销,使短线行业、骨干企业不积压产品,企业就能偿还债务,持续扩大再生产,防止工业生产滑坡。从保证最终产品收购,使资金从加工企业流向原材料企业,就能层层缓解“债务链”。市场活了,企业也就活了。他说,银行应最大限度地满足粮、棉、油、甘蔗、甜菜、羊毛等经济作物收购的资金需要,扩大收购,既可丰富市场供应,提供生产企业所需要的原材料,又可增加出口。收购一元农副产品,加工以后可创产值3元。在收购农产品中,投放货币,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广大农民手里有了钱,就会购买更多的工业品。这样,才能把市场真正搞活,既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又开拓工业品的市场。企业也因此而活了,整个国民经济也活了。
怎么结合整顿治理,进一步深化改革?杨培新认为加强有效的宏观调控很重要。他回顾了50年代初的情况。当时为了制止国民党政府留下的通货膨胀,使私营工商业、个体农民等多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运转起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央成立了财政经济委员会,指挥银行、财政、贸易等综合经济部门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的领导和调节。一套宏观经济信息机制发挥了巨大作用。现在,我国实际上已形成以公有制为主、由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市场。实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不可能单纯依靠5年计划、年度计划一劳永逸地作出宏观经济安排,更需要建立宏观经济信息逐旬上报机制和能随时进行调整的灵活机制,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当然,现在没有必要重建中财委,可以发挥银行的作用,建立并完善以中央银行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由中国人民银行建立有权威的宏观经济信息网,各专业银行则分片掌握资金动态,市场动态,投资动态,外贸、外汇、外资动态,国际市场动态等,随时提供国务院参考,并作出决断。讲到投资动态,记者问:“在治理整顿中怎样有效防止投资畸形膨胀、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低下状况呢?”杨培新略作沉思,说:“我们现在基本是运用行政方法制止投资膨胀,按下葫芦浮起瓢。必须建立新的有效机制,运用经济方法根治。”他谈起了这样一件事:黑龙江省原来想上手表厂,屡劝不止,后来建设银行提供了全国手表的产量、供求情况和在建即将投产的手表厂的产量,有关领导人信服地说:“搞晚了,是不能再上了。”杨培新说:“信息就是生命”,“信息就是命令”,哪个项目该上,哪个项目不该上;哪种产品宜于增产,哪种产品不宜发展,单是公布产业政策而不提供具体的度和量,是不够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对重点行业、重要产品均进行过系统调查,积累了发放基建和技术改造贷款的经验,如能把建设银行建成为掌握产业政策,随时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机构,驾轻就熟,是很相宜的。适应当前形势,建立新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是根治通货膨胀和投资膨胀,把国民经济纳入稳定、持续、协调发展轨道的关键所在,这是杨培新谈话强调的要点。


查看完整版本: [-- 怎样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访经济学家杨培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