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名垂千秋 泽及子孙——顺义县兴教办学纪事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0年02月 -> 名垂千秋 泽及子孙——顺义县兴教办学纪事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晋堂 1990-02-28 00:00

名垂千秋 泽及子孙——顺义县兴教办学纪事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名垂千秋 泽及子孙
 ——顺义县兴教办学纪事
王晋堂
当你踏进北京市东北郊顺义县境时,会欣喜地发现,在全县29个乡、434个自然村,映入人们眼帘的最漂亮的建筑不是政府大院、不是乡镇企业,而是学校。随着经济的腾飞,县里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88年,该县被评为全国发展基础教育先进县。一位外籍教授参观了这里的学校,赞叹不已:“我在这里看到了中国农村教育令人惊喜的曙光!”
“望子成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农民富裕了,兴教办学是顺乎民心也是合乎国情的
顺义县水土丰厚,有“北京粮仓”之美誉。
近年来顺义县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生活富裕了,温饱早已不成问题,农民的一个最大愿望,就是“望子成龙”。
东丰乐村一些农民为了送孩子到办学条件较好的城关上学,特意买了专车,风雨无阻接送孩子。
有位农民为了解决孩子在县城上学的住宿问题,经与学校协商,出资在学校盖了三间活动房做学生宿舍……
“望子成龙”,不仅是富裕起来的农民的心愿,而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出顺义县城北一里许,有旧井一口。井旁有一石碑,虽风雨经年,碑上字迹犹依稀可辨,上刻“窦燕山故里”5个大字。
翻开顺义县县志,在人物卷里有对窦氏的记载:窦燕山,名禹钧,五代后周人,年轻时因善词学而闻名。他的5个儿子经他精心培养,个个皇榜高中,遂有“五子登科”的佳话流传后世。虽然他培养的是为封建社会服务的人才,但老百姓对教子有方的人充满敬意,遂使他青史留名。
在一次县里的会议上,县委书记张金铎谈到他的“两个估计”:一是不能把国家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估计过高;二是不能把群众捐资助学的积极性估计过低,群众中蕴藏着振兴教育的积极性。
顺义县捐资助学的热潮,就是在对民心、对国情的估计的基础上掀起的。
当县里号召群众集资时,张书记把家里人召集到一起,开了个家庭会议,问几个工作了的孩子拿钱有没有困难。几个孩子说:“咱爸提的号召,咱有困难也得带头,您放心吧!”
县里的4个“大院”——县委、县政府、县计委、县建委的干部都带头捐了资。
赵各庄乡农民企业家彭善才,先后为乡幼儿园和小学校捐资7万元,像他这样捐资万元以上的,在顺义县有十几位。
为了杜绝“摊派”倾向,县里还专门发了文件,要求捐资一定要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一些开始对捐资有意见的群众,看到漂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时,感到这钱花得值!
众人拾柴火焰高。顺义县兴教办学之路,就是在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全民事业全民办的基础上走出来的。仅据1986年到1988年的统计,县、乡及群众集资共计1.1亿元,是同期国拨教育经费596.5万元的18倍。从数字看,国家教育投入虽逐年有增长,但要这么大规模的兴土木建学堂,显然不足;数字还说明,县、乡和人民群众在教育投入上确实发挥了巨大的潜力。
    农村致富亟须人才素质的提高,兴教办学是农村经济腾飞的需要
顺义县10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育着51万人口,其中劳动力22万。这22万劳动力中,有17万从事乡镇企业,3万多人搞养殖等多种经营,真正种地的才万把人。就是种地务农也是收种机械化、浇水“喷灌化”;全县每亩农机总动力已达1.2马力,农业现代化有了一定水平。农业管理上推行的是粮食专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这种劳动力结构和经营的现代化水平,都亟须人才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更增加了对专门人才需求的迫切性。
兴教办学是农村经济腾飞的需要。
以服装行业为例。县里共有服装厂132家,其中30多家有外贸出口的任务,过去都是靠城里的老师傅来指导,后来县里办了一所服装技校,培养了自己的服装设计和制作人才,离了老师傅也能行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腾飞,仰仗人才之培养”已镌刻在县城的“捐资办学纪念碑”上,更铭记在顺义人民的心里,成为群众的共识。
“硬件”——改善办学条件,“软件”——增强师资队伍,“目标”——提高教育质量
顺义县农村教育的曙光是如何升起的?应该说,首先是改变了教育由国家统包统管的观念,建立了国家教育拨款、县乡两级教育投资和群众赞助捐款的教育投资机制,并且实行了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的体制,调动了乡、村两级办学的积极性。29个乡的新校舍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盖起来的,改善办学条件可以算是解决发展教育的“硬件”吧。
另一方面,就是建设一支稳定、合格的师资队伍,否则,提高教育质量仍是一句空话,这算是解决发展教育的“软件”吧!
为鼓励本县中学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1982年县委、县政府就明文规定,凡为师范院校输送新生的学校都给予奖励,这些学生毕业返县后,由原输送学校优先选用。县师范学校从1980年起至今已为全县小学输送了近2000名小学教师,基本上满足了全县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从1984年起,平均每年有100余名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返回县里充实中学师资队伍。全县中学教师达到大专学历的1981年占39%,1989年上升到54.5%,1990年可达到76.8%。
顺义县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稳定教师队伍。在政治上,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解决了教师“入党难”的问题。在生活上,县里多方设法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先后建了4栋教师宿舍楼,已有212户教师喜气洋洋迁入了新居。
1989年,为推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县里拿出110万元在中小学实行了结构工资。和前两年相比,教职员工人均月收入净增30—65元。这一改革有力地打破了平均主义,体现了多劳多得、优质高酬的原则。这些做法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了学校的内部活力。
截至1989年,顺义县学龄前儿童入幼儿园率达到89%。小学的入学率、巩固率、及格率、合格率都接近100%。初中的合格率达到82%,巩固率达到97%,升学率超过50%。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的成绩,顺义县连续几年名列北京市远郊区县榜首。
前不久,在县城的街心公园“怡园”,建成了一座新的景观——捐资办学纪念碑。庄重的汉白玉碑石两侧题着:
协力捐资名垂千秋史册
同心助学泽及万代子孙
碑的后面,镌刻着捐资者的名字以志盛德,让捐资助学的义举永彰青史。


查看完整版本: [-- 名垂千秋 泽及子孙——顺义县兴教办学纪事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