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记沈阳十四纬路第七卫生模范居民组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2年06月 -> 记沈阳十四纬路第七卫生模范居民组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维君 1952-06-28 00:00

记沈阳十四纬路第七卫生模范居民组

第3版()
专栏:

记沈阳十四纬路第七卫生模范居民组
维君
沈阳市南市区有条僻静的十四纬路,它的东头有条仰承里胡同,住着全市著名的无蝇组——第二中心小组第七居民组。仰承里胡同并不十分宽阔,一排排栉比鳞次的青砖平房已经上了年纪。这儿没有自来水、没有下水道,居民吃着洋井里的水,间或买上一两挑甜水。居民的职业多半是摊贩、小工、三轮车夫,也有极少数的工人与机关职员。全组六十六口人,大门对大门住在十二个院子里,一个小院子住有四五户到八九户不等,每个院里都有小孩,多的竟有十多个。总之,像这样的居民区,在讲究卫生方面,没有任何特殊优越的物质条件。
但是,当你走进仰承里胡同,首先一个印象:清洁。地面上干净平整,没有扔弃的垃圾或脏水。墙的下半截都刷了白灰,每个院子虽然不大,也扫得干干净净。养有家畜的住户,都有高大的鸡笼、猪圈,没有一点难闻的味儿。家家有窗纱、竹门帘,防止别处的蚊、蝇飞入。每个院子差不多的污水井都加上盖,厕所也合格,周围没有一点脏污的东西,使蚊蝇无从孳生。你要再走进每个家庭,屋里都收拾得整整齐齐,尽管未经粉刷的墙露着本来面目——土黄色,整个房间仍然给人以洁净和秩序井然的感觉;一切住家过日子的东西都安放得有条不紊。你要挑剔地去摸摸门框、掀掀炕席或找寻最不容易使人注意的角落,你会发现所有这些地方也同样的洁净。组长崔英家里,连电灯线上的小磁瓶都擦得雪白。原来全组除了经常的清扫外,每逢星期六还有一次大扫除。大家抬出家具,在天棚、屋角等地方扫的扫、抹的抹,把各个角落打扫干净。因为平时保持清洁,大扫除时倒不一定特别费劲。基本上,全组在环境卫生方面符合这样三项标准:普遍全面、深入彻底、保持经常。
第七居民组环境卫生的改进与人民政府一向关心人民健康是分不开的。沈阳解放后,由于人民政府的关心居民卫生情况、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上升,全市人民的卫生、健康情况都在逐渐地改进。去年夏天,政府号召开展一个一般性、季节性的卫生工作,第七居民组便发起要成为无蝇组。他们订出制度,轮流值日打扫街道和院子,改进环境卫生,好使大家过得更健康。刚开始,也有人脑筋没转过弯来,时常有纠纷。譬如扫街道吧,如果张三扫完街道后,晚上刮了一夜大风,吹来不少垃圾,第二天李四便不肯接班,闹到组长那儿。李四说张三不好好清扫,张三便赌咒立誓说昨天已经扫干净,与己无关。再譬如李大婶批评了张大嫂的孩子弄脏了院子,张大嫂便在屋内指桑骂槐,打孩子出气。但群众的觉悟是在迅速地提高,再加上街道干部、组长等耐心的解释,这种把清扫当负担,不愿多做一点的思想,逐渐得到纠正。大家认识到越打扫得干净,越减少得病的机会,因此,在去年第七组便已成为无蝇组,没有一个闹病的。
今年三月,美帝国主义带菌的毒虫落到了沈阳,全组居民为了保护生命健康,紧急动员起来走上了反细菌战的前线。当时,也有少数人认识不清。老刘大爷说:“几个苍蝇,成不了大事。”而老姜二哥呢,端起饭碗见一个苍蝇心里就慌,光想起一旦传染上,就没个好。这些思想经过卫生干部、组长的反复宣传卫生常识,经过大家的学习讨论,也逐
一克服了。大家都认为只要我们动手,美国鬼子扔多少,我们消灭它多少,它就什么用也不顶!从此,他们信心很高,情绪饱满,并在反细菌战中得到一定的成绩。
他们在实际斗争中体会到:一家好还不算好,大家都干净才能预防好。他们的物质条件不充裕,大家便互济互助,并想出各种办法来克服困难。军属汪恩普和他双目失明的妻子邵素贤生活比较困难,政府便予以照顾,给了一个窗纱。老王家有个旧门帘,送给邵素贤,邵拿回娘家修理一下,一样挂上了。群众并帮助她拆洗了被褥。有人节省下孩子零食钱,一点点攒起来置买窗纱。卖菜的金寿鹏弄了个小罐,加上盖,代替痰筒使用。至于打扫公共场所,不但值日的勤勉,每天多扫几遍,即使不值日,谁得手谁就打扫了。大家既和睦,又团结,从前的纠纷再也找不到了。胡同尽头有块小小的空地,大家把它打扫得干干净净,安上秋千架,作为儿童游戏的场所。
四月十日那天,第七组居民订立了爱国卫生公约,这个公约的特点,是家家订得不同,按照各人家庭具体情况,订出具体办法。如几天掏一次水缸,几天煮一次碗筷,几天洗一次澡,换衣服,不吃生冷东西等等。一星期检查一次执行的情况。每天早饭后,卫生委员高老大爷便出来了,走到各处看看,了解大家在执行上有什么困难,另一卫生委员老李太太和组长崔英也常抽空到各院检查。据高老大爷说,家家都自觉自愿地执行,有许多内容现已成为人们的习惯了。
在街道居民中,妇女往往是卫生战线上的主力军。以第七组来说,情形也是如此。妇女们不怕辛苦,不顾孩子的累赘,起早贪黑,勤洗、勤抹、勤扫,经常保持清洁。究竟什么力量使她们不辞劳苦呢?究竟什么力量使她们如此热情呢?我从卫生委员老李太太和七个孩子的母亲施玉英的谈话中,得到了回答。
六十岁的老李太太有四个儿子,三个在做事,最小的十八岁的儿子在中学读书,生活较宽裕。老太太一贯爱干净,收拾得头脚利落。清早起来,就出去扫街道、扫院子,白天有时间还上各院去检查检查。我问老太太累不累?老李太太笑着说:“早先这么大年纪,谁用得着我!活到六十岁了,赶上这样的国家,能为人民服个务,就挺高兴的了,不觉得累。”
七个孩子的妈妈施玉英家里,大人、孩子都懂得卫生的重要,对美国鬼子有着强烈的憎恨。七岁的静惠会说卫生快板,四岁的希仁也知道美国鬼子扔下的毒虫上有细菌。他妈问他:“谁使我们吃饱了饭?”“毛主席。”我问他:“谁扔了毒虫下来?”“美国鬼子。”“你恨它不?”“恨!”这段简短的对话,充分表明了她们母子共同的爱与憎。施玉英详细地叙述过去在旧社会中生活的深重苦难,她说:“那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哪还顾得上讲卫生呀!”现在,生活比过去强得多了。四岁的希仁襁褓时喂的杂和面,八个月的希明,可以吃到鸡蛋和饼干。这不是妈妈偏心,因为全家生活都提高了。施玉英表示她决不能让第二代受屈,决不能让她的孩子受到美国鬼子的残害,她说:“我搞卫生工作,就像和敌人打仗一样,豁出一把力气干嘛。”她以前连虫子都不敢抓,现在,“要是美国细菌战犯站在我面前,我都敢扎他几下!”
这种感情——对祖国与新生活的热爱,对撒布细菌的美帝国主义的强烈仇恨,在群众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便成为第七居民组在爱国卫生运动中的伟大动力。
第七居民组只是无数普通居民组中的一个,只要正确地引导群众的这种感情到卫生工作方面来,那么,无数卫生模范小组,无数第七居民组将随着出现。(原载六月二十二日东北日报)


查看完整版本: [-- 记沈阳十四纬路第七卫生模范居民组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