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方兴未艾的校园文学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0年12月 -> 方兴未艾的校园文学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模 1990-12-31 00:00

方兴未艾的校园文学

第8版(副刊)
专栏:

  方兴未艾的校园文学
陈模
近几年来,我国中学文学社团发展迅猛,据调查,已达到一万多个,有的一校就有几个。其中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最活跃。一个文学社团有二三十人,也有百把人的。大多配备了指导教师,组织比较健全,在党、团组织领导下开展活动,出版了油印刊物以至铅印小报,许多作品已遴选、发表在地方和全国报刊上,不少作品还获奖,令人欢欣鼓舞。
中学文学社团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生动体现。它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了阅读、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艺欣赏与鉴别能力。
远在三十年代,焦菊隐先生担任北京二中校长兼语文教研室主任,他延聘一些文学造诣颇深的教师来校讲授语文课,一时全校文学风气甚浓,文学社团组织绵延不断,学生在学习正课之余,读名著、论文艺,有的写诗歌、散文,有的写小说、剧本,培养了不少进步文艺骨干。这一优良传统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后,校内有新柳、海浪、红旗等文学社团,造就了好些文学家、剧作家。
我国中学有十多万所,小学九十多万所,中、小学教师有一千多万人,这是一支肩负着教育祖国下一代重任的宏大队伍。令人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没有一份校园文学杂志,中、小学教师的生活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中国校园文学》杂志应运而生。经过去年一年试刊,今年由邮局在全国发行。它反映了丰富多姿的校园生活和校园人物特写,很快赢得了中、小学广大的师生读者。
我国这份唯一的《中国校园文学》杂志,有着自己办刊的鲜明的特色。首先,它在表现校园生活上有相当的深度。如短篇小说《陶醉》、《老夏》、《寒山事件始末》、《根雕》,或揭示了从爱心出发、教书育人的真谛,从发现学生兴趣、造就天才之路;或批判“左”的教育路线的危害,禁锢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的根源,树立了阚书记、老夏、梅老师等一个个真实可信的为人师表的形象。其次,它以比较大的篇幅,发表中学文学社团成员的佳作,对其中的优秀的作品,还请一些作家专门评点。第三,它指导文学社团的活动,既介绍经验,也批评缺点。因此成为校园文学社团的好伙伴。


查看完整版本: [-- 方兴未艾的校园文学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