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农业发展——东台市农村“千户调查”的启示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0年01月 -> 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农业发展——东台市农村“千户调查”的启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薛学林 1990-01-31 00:00

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农业发展——东台市农村“千户调查”的启示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农业发展
——东台市农村“千户调查”的启示
薛学林
最近我们用两个月的时间,在江苏东台市30个乡镇抽样调查了千户农民家庭。通过问卷征答、广泛座谈、登门采访等多种形式,研究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现状与农户经营水平、经济效益以及整个农村改革、发展商品经济的关系,对近期加快农民智力开发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一组符合规律的数据
这次调查的千户农民家庭共有2970个劳力。其中上过初中的占28%,上过高中的占14.7%,这两个文化层面的人数比大包干以前的1980年增加六个百分点;文盲占24.7%,比1980年下降五个百分点。近两年新参加电大、电视中专、农业函授大学学习的有84人,听过市、乡、村实用技术培训讲座的1066人,参加学习人数占千户劳动力的38.6%。农民经济收入与文化程度的相关反映是:千户人平纯收入由1980年的215元增加到788元,其中户主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449户,人平纯收入854元;户主为小学文化程度的364户,人均纯收入753元;户主为文盲的187户,人均纯收入627元。这种相关性在专业户以及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中体现更为明显。千户中共有各类专业户194户,其中户主达到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21户,占62.3%;千户中从事二、三产业的611个劳力,高中、初中文化程度的有434人,占71.1%。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确实可以从总体上反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为提高农民素质提供了依据。
    引人深思的现象
调查中我们也看到一些引人深思的“错逆”现象。一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民的致富并不依靠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这次调查的千户农民有77户万元户。户主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其中32户收入超万元,占被调查农户的5.8%,占万元户的41.5%;户主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的,其中45户收入超万元,占被调查农户10%,占万元户的58.5%。这说明目前经济冒尖的农民不一定文化科技素质都冒尖,“一字不识照样嫌大钱”的农民还占有相当比例,这种现象在加快农村智力开发中造成很现实的社会心理障碍。二是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还未能直接作用于本地经济发展。由于农村教育仍然偏重于升学式教育,一方面农村培养出的人才考取了中专、大学后就离开了农村,不直接表现为农民素质的提高。富东乡米港村十年出了31个大中专毕业生,到现在这个村经济状况还是低于全乡和全市的平均水平。许河乡薛套村六组56户人家225人,历年有21人考取了大中专院校,农民为此付出了大量投入。农民薛太学培养大儿子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二儿子又临高考,他目前仍住着20年前建造的三间旧草房,还负债700多元。三是务农劳动力素质与强化农业基础的要求形成反差。千户中从事种植业和多种经营的劳动力2184人,小学、文盲和半文盲就有1405人,占64.3%。这种状况在面上也普遍存在,通过这支力量去强化农业基础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农民求知的启示
千户调查的材料告诉我们,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必须符合他们求知的内在动因和现实的外部环境,通过具体研究这些问题,可以得到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要理解农民“求知”是为了“求富”,把握好提高农民素质的“启动点”。
我们通过千户问卷调查,农民最感兴趣的是占用时间不多的适用科技普及活动,只要有助于他们尽快致富,都能唤起他们的求知热情。去年市里组织了几位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四灶乡传授肉禽饲养、乳猪培育、湖桑绿枝扦插等新兴实用技术。由于这些技术一经掌握很快可以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因而消息不胫而走。乡里原来只通知100多人参加听讲,授课时闻讯赶来的竟超过了400人。这说明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富得快的致富信息、知识和技术,才能吸引农民,这是提高农民素质的真正启动点。
启示之二:要处理好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与激发农民内在求知欲望的关系,把握好提高农民素质的“生长点”。
目前乡村干部和农技人员反映,农村科技普及教育工作很难开展。一位兽医说,近年来全市每年都组织大量的鸡新城疫疫苗,并通过广播宣传、组织科技人员下乡辅导,广泛传授防疫知识,进行推广,但有些农民听不进去,全市每年都有上百万只苗鸡死于这种疫病。现在农民一方面深感文化科技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大多数人对科技知识处于被动吸收、随机利用、依赖服务状态,不少农民连农药的配比浓度常识和防治性能也不懂,使用时只是照着农技人员交待的“一瓶盖原药掺多少水”去做,配错药用错药的事情屡有发生。由此看来,应当以加强农技服务为前提,逐步变单纯“给予式”的服务为农技服务与科技普及教育相结合,使农民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增强商品竞争意识和比较效益的选择意识,通过帮助农民应急解难,激发他们学习和运用科技知识的强烈欲望。这样,深化改革、强化服务本身就成为促进农民提高文化科技素质的新的生长点。
启示之三:要抓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把握好提高农民素质的“转换点”。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不断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这从客观上既提高了对农民素质的要求,也为农村智力开发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调查中我们听到不少这样的反映:农村劳动力转移往往出现“一窝蜂”、“一起上”的现象,比如曾经出现的“羊角椒热”、“蒜苗热”、“肉禽饲养热”,由于市场饱和,农民吃了不少苦头。这除了信息闭塞外,还反映出农民科技知识面窄,缺乏对商品经济多方面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无法向更多生产经营领域深层开发。一位农民说:“我们也知道市场竞争很厉害,随大流要吃亏,但是搞别的又没本事。”实践证明,抓住调整产业结构这一契机,因势利导,对农民开展多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以农村产品结构为导向,使绝大多数农民掌握一至几门生产技能,以增强他们对市场风险的应变能力,这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一个极好的转换点,也是有力的催化剂。应当抓紧产品结构调整的机会,提高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
启示之四:充分发挥专业户在农村智力开发中的带动作用,把握好提高农民素质的“制高点”。
这次调查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哪里的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多,哪里的农村智力开发就活跃。专业户较之一般农户劳动生产率高出几倍、十几倍乃至几十倍,在群众中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先进生产技术传播很快,明显地促进了区域性经济的发展。
富东乡青年农民陈德根平时刻苦钻研育菇技术,并参加了农函大食用菌专业学习,掌握了从制种、栽培到加工的一整套先进实用技术。他联合30多个大户建立了食用菌研究会,去年印发技术资料3500份,举办培训班8期,使全乡710多户农民提高了食用菌生产水平,一年育菇120万方,创产值240万元,户平育菇收入3400多元,这个乡已经成为全市食用菌主要生产基地之一。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专业户在农村智力开发中居领先地位,把握好这一提高农民素质的“制高点”,优先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科技水平和管理能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在传播、扩散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将会切实加快农村智力开发的步伐。


查看完整版本: [-- 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农业发展——东台市农村“千户调查”的启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