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探幽抉微之妙——访画家林凡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0年01月 -> 探幽抉微之妙——访画家林凡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泽云 方文 1990-01-31 00:00

探幽抉微之妙——访画家林凡

第8版(副刊)
专栏:

  探幽抉微之妙
——访画家林凡
泽云 方文
林凡先生,“人如其名”。一看到他,就感到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中等个儿,不胖不瘦,衣着随便,读吐随和。他的家也是平凡朴实的,屋里到处堆满了书和画卷,可以回旋的余地很小。他说他的斋堂名是“点室”。这名字很确切。
林先生刚画完一幅画,题名《秋藤》,说实在的,这是一种谁也叫不出名目来的无名山藤,缠饶在山石间,映衬着几丛红叶,如此而已,没有什么奇巧炫目之处,但极为深沉蕴秀。他在画角钤了一方闲章,印文很绝:“妙在渺小!”我们感到很纳闷。于是,就从这方印章和他唠起。
“我这个人喜欢小格局,低角度,窄视野。”
他的这句话令人吃惊,当今之世,人们都在追求伟岸崇高;而他却把“渺小”标榜出来,施之于印,强调“小”、“低”、“窄”,真是奇特之至。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是一种稳实的力的显示和一种深沉执著、别饶意蕴的自信。
从林先生在台湾、日本出版的几本《林凡画集》中,可以感到他不是在高山大海中攀登游泳,享其气势磅礴之美;而是在微观小景中玩味搜寻,索其幽情诗境之乐。“与其呼喊,莫若微吟;与其高蹈,莫若素处。”这就是他的宗旨。在他的画里很少有奇峰峻岭、骇浪惊涛,也很少有名花异木、珍鸟奇葩,他画的只不过都是一些无名溪壑,无名草木、无名人物乃至弱小的禽鸟而已。
从1950年至今,林凡已经出版作品1500余幅,参加了国内外八十多次画展,并多次获奖。其中,《送饭》、《金秋》、《流光》、《山草》等10来幅优秀作品先后被国家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霜晨》、《霜飞》、《山藤》、《张骞回京》等30余幅作品又先后被法国、美国、日本和台湾、香港等地知名人士收藏。
林先生说:“我搞画是破门而入。多少年我徘徊在玄奥的艺术殿堂之外,逡巡难入……但毕竟还是勇敢地挤进来了。”他的履历似乎出奇的平淡。他从未上过任何美术院校,至今没有一张“科班”的文凭。少年时期,林凡就在学校“抗敌画社”中积极地参加了抗日宣传活动。解放后,他怀着报国之心入了伍。艰苦的军旅生涯,磨练了他的意志,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林凡像他的许多同龄人一样,有其坎坷的命运。难以计量的辛酸和愉悦,造就了他的艺术中既苍凉沉郁又秀勃清新的特殊意蕴。
林凡以工笔名世,有人说工笔画是“制作派”,林先生并不否认这一点。他认为艺术可以“以一当十”,也可以“以十当一”;可以率意而得,也可以刻意以求。但刻苦经营、精心结撰,仍然应该是当代艺术家创作的主要着力面。事实上,近年来的工笔画坛已经生气蓬勃了。林先生作过粗略地统计:去年七届全国美展490幅入选的中国画中,就有近240幅工笔画。
林先生不仅丹青精湛,而且诗、文、书法、理论也都造诣颇深。10多年来他发表过近百篇论文,特别像《并非寂寞之道》、《非“艳科”说》、《意工》、《情与意》等一些论及工笔画艺术的文章,清丽如诗,体现了他对工笔画艺术事业的高度关注和对时代美学观念的独特感悟。


查看完整版本: [-- 探幽抉微之妙——访画家林凡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