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调整资金结构 挖掘资金潜力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0年04月 -> 调整资金结构 挖掘资金潜力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朱田顺 1990-04-29 23:00

调整资金结构 挖掘资金潜力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调整资金结构 挖掘资金潜力
朱田顺
在贯彻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和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中,应该抓紧解决资金的清理、调整、挖潜问题。这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要措施之一。
资金问题的所在
目前资金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膨胀已经得到控制或基本得到控制,而投入的资金还没有完全解放出来。投资膨胀时已经投入的资金,有些已经变为设备、配件、建筑材料;伴随着投资膨胀诞生的一些建筑企业,还没有相应地收缩下来。有些地方在建筑方面,已经由投资热时候的乙方市场(即工程项目承包方)转变为甲方市场(即工程项目出包方)。过去是甲方求乙方,到处找乙方烧香叩头,现在甲方却翘尾巴了,甚至在资金有缺口、不落实的情况下,要求乙方带资承包或垫资承包。本来建筑企业的流动资金,属于工程施工中的辅助性资金,现在却变成为某些工程项目的主体资金。有些建筑企业即使素质差,但因为有资金,就可以战胜那些素质好的建筑企业。至于那些该下未下的工程项目,资金更腾不出来。
第二,企业超负债经营。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很少,贷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达80%以上,处于超负债经营状态。1983年,在国家财政有困难和金融市场还处于试点阶段的情况下,国务院作出了“企业流动资金由银行一家管”的规定。本来,由大部分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并提倡企业自补流动资金,应该有利于改变资金供给制。但是,现在看来,在经济过热,银行自主权很不健全,特别是计划、财政、银行三个部门的关系还没有理顺的情况下,“银行一家管”的提法,反而助长了资金供给制,也助长了经济过热。有些企业不计资金成本,不计投资风险,不计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的承受能力,宁肯超负债也要追求高速度。
第三,企业资金不实,水份不小。这些年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管理权限下放,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应该承认,由于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健全,承包前企业资产没有严格核实,在承包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以包代管”的现象。有些企业出现了资产不实、虚盈实亏或潜在亏损的问题。有些资产损失、呆帐、亏损、待摊费用等长期挂在帐上。主管部门和企业的利润承包了,地方财政也承包了,谁也不愿承担这部分烂帐损失,只好长期挂在流动资金帐上,因为流动资金是国家银行贷款,这块资金是属于“大公的”。目前各地企业流动资金的水份,多少不等,大约在5%—10%左右。估计全国企业流动资金总额约1万亿元左右,即使占5%,水份金额也有500亿元左右。这笔资金急需“抢救”,不能再吃大锅饭了。在固定资产方面,也有不实的因素,主要是还没有严格的固定资产保值制度。资产原值和现值落后于市场价格(包括进口设备的价格),许多企业摊提折旧和大修费用不足,影响设备更新。这实际是吃老本。
第四,资金分散,管理不善,助长资金流失。目前各地正在清查小金库,就已经清查出来的情况来看,小金库可以算是资金分散与流失的渠道,它助长了化公为私、化大公为小公,助长了违法乱纪行为,扩大了预算外资金,增加了违控开支。这些年,各地都采取了一些搞活经济的措施,如企业办第三产业、跨地区联营等,对搞活经济、增加收入起了积极作用。但也由于宏观控制不严,制度不健全,造成资金分散。过去一个企业在银行开立一个帐户,现在好些企业变为十几个甚至二十多个帐户,银行贷款随之相应增加。更大的资金分散是资金分配不符合产业政策。过去几年,有些地方追求小而全、高速度,银行奉命贷款,形成银行地方化倾向。在市场出现暂时疲软以来,有些地区从搞商品封锁转化为资金封锁,这也是有些地方清理“三角债”启动资金启而不动的原因之一。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其巨大的作用,但相当数量的企业盲目上马,重复建设,资金管理存在不少问题,急需加以解决。
资金调整的构想和措施
资金调整的总的方向就是落实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具体构想可以概括为“一纵一横两坚持”:
第一,按照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资金的纵向调整。为保证当年国民经济有一定的发展速度,就应当安排足够的材料供应和产品收购的流动资金。同时,为保证国民经济有稳定的发展后劲,还应逐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固定资产投资和贷款,包括新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无论流动资金或固定资产,都应分出挖掘潜力和新增资金两种来源所占比例。
第二,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进行资金的横向调整。这种调整,要着眼于加强农业和基础产业,调整加工工业,发挥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骨干作用,调整、整顿、改造、提高乡镇企业,清理公司和企业流动资金。要按产业、按地区、按产品、按企业订出调整计划,按照先收后贷、先减后增、先下后上的原则,落实到产业、产品和企业。只有从资金上落实,产业调整才能落实。资金应该充当扶优汰劣、奖新抑旧的手段。
第三,坚持全国市场统一,打破商品和资金的地区封锁,强化金融和信贷的集中性,促使市场由疲软走向活跃,支持适销对路商品的发展,进一步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当然,强调资金适当集中,不是搞死,而是强调有正常秩序的活。
第四,坚持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治理整顿的一项重要内容。国民经济渡过困境,不能靠多发票子,而应主要靠挖掘资金潜力,坚持抽肥补瘦、截长补短、保急停缓、保优停劣、清仓利库,并继续进行存款和差别利率等改革。
为了实现以上“一纵一横两坚持”的资金调整构想,应采取若干相应的措施。首先,要改变由银行一家管理流动资金的办法,开辟更多的流动资金来源。实践证明,在实行地方财政包干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体制下,如果只有一条银行贷款的资金来源,很容易造成资产不实、利润不实,不能彻底解决资金供给制的问题。在1983年国务院关于由银行统一管理流动资金的决定中,虽然提出了由企业自己补充流动资金的办法,防止形成“一家管”变为“一家包”,但是由于目前企业自补流动资金的能力还很低,应强调中央和地方财政以及实行利润包干的主管部门都要担负补充企业流动资金的任务。这也是防止固定资产投资膨胀的手段之一。其次,对现有流动资产和流动资金水份,应在分析责任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加以处理。再次,要采取清仓利库、物资交流的办法,逐步抽回停建基建工程、关停企业和企业残废物资的资金。第四,在资金调整中,要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对于开发新技术、引进新技术、发展进口替代产品,以及科学技术研究部门,应在资金供应和利率上予以优惠,在财务制度上应允许从销售收入或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基金。对于经济过热时确定而未完成的技术改造项目,应逐项加以审查,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处理。
需要探讨的几个理论问题
为了调整好资金结构,有三个理论问题值得探讨:
第一,关于理顺计划、财政、银行三个部门的关系问题。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条很重要的经验,也是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本质上应该是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而按照辩证法,社会主义经济受着多种矛盾的制约,由于国内或国际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它也是波浪式前进的。我们的任务是尽可能不使它大起大落,而使它围绕着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轴心波动。这种波动不是惊涛骇浪,而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就要协调地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三大经济杠杆。国外有些经济学家称这三者为国民经济的“三条腿”。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这三大经济杠杆应成为国民经济的自动的推进器、稳定器,而计划部门则应成为这三大政策自动的、综合平衡的协调机构。财政和银行都应服从和服务于产业政策和综合平衡计划。目前我国除城乡信用社是集体金融机构外,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都是国家金融机构;而计划和财政都有中央和地方两种体制。这就要求地方计划和财政部门加强对中央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协调工作,当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应服从中央利益。银行系统则应在执行中央货币政策和信贷计划时,更好地为地方的产业调整和发展服务。
第二,在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中,企业和政府或有关主管部门签订承包合同之前,应进行一次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清产核资。对于挂在帐面上的呆帐、亏损、废品、残品和积压物资等,应列出逐年消化办法和计划。企业在承包过程中应保证利润的真实性,国家也应为企业创造这方面的条件(如允许提留一定的风险准备金等)。无论固定资产或流动资产,都应划清国家资本(即国投资金)、本企业自补资本(包括企业用发展基金投入的技术改造资金和流动资金)、其他公有制企业投资(包括国营和集体经营)、外商投资、金融市场或本企业职工集资(股票形式)等。可以试验把各类资本换算为公股股票和私股股票,股票应按期分红,以利于资本保值和鼓励企业自补资金,防止短期行为。
第三,加强实物资金管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融交易和商品交易逐步分离,资金形态逐步划分为实物资金(包括土地、厂房、设备、商品存货、材料和部件储备、半成品等)、证券资金(这类资金又分为两类:一类叫做资本证券,如股票、债券等;另一类叫做货币证券,如支票、本票、汇票等)、电子资金(包括电子货币传输、信用卡等)、货币资金(包括纸币、硬币)等。各种资金形态都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归根结蒂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易是决定因素,因而实物资金也是各种资金形态的决定因素,它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加强实物资金管理是资金管理的首要内容。近几年清查出来的一些投机倒把案件,许多是钻了企业实物资金管理薄弱的空子。一批商品已经成交,没有提货就加价转卖,甚至多次易主;大批粮食已经购入,但颗粒没有入库就加价转卖;只是代表有购货权或出入口商品权的凭证就可卖钱,无须实物证明,这些教训应该引以为戒。至于资产水份之所以长期挂帐,更是实物资金管理薄弱的表现。本来清产核资是我国资金管理的优良传统之一,但有些企业把它丢掉了,或者没有制度化。年年搞财政大检查,年年发现实物资金不实,这无疑跟忽视实物资金管理有关。诚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也应发展多样化的资金形态,但社会主义经济更应重视实物资金管理,挖掘实物资金潜力。


查看完整版本: [-- 调整资金结构 挖掘资金潜力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