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天桥之梦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0年04月 -> 天桥之梦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木易夫 武传军 1990-04-29 23:00

天桥之梦

第8版(副刊)
专栏:

  天桥之梦
木易夫 武传军
这儿盘桓着一座山——金牛山。这儿流淌着一方水——五龙潭。
然而,如今这块73平方公里版图的名字,既与青山无关,又与碧水无缘。远古时代,这群以鸟为图腾的东夷人,经历了桑海巨变之后,给他们居住的地方起了个颇具神奇色彩的名字——天桥。
二十世纪初,这儿诞生了两条铁路:津浦铁路与胶济铁路,随之耸起的是一座横跨铁路的外型笨拙的土石结构的桥。这座桥并不美,就像这座城市的一角,也许是为了取其通天之桥的吉祥之意,人们将这个地区称之为“天桥”。天桥人在难捱的岁月中祈盼着苍天降福,但是,风风雨雨几十年,人们梦中的海市蜃楼一直没有变为现实。
几年前,当这座以泉城著称的省会,城市建设以迅猛的速度实现着空间化、功能化、多元化发展的时候,天桥以北的这片土地仍在沉睡。步入天桥地区,人们所见所闻尽是破烂的房屋,狭窄的街巷,浑浊的空气,坎坷的土路,污水横流、垃圾满天、蚊蝇成群,令人目不忍睹。中央一位领导人到济南视察,当来到天桥的陈家楼棚户区时,顿时惊讶万分,他简直不敢相信,在这座大城市里竟还有这般破旧的民宅。
天桥呵,你的名字将永远与丑陋、肮脏、落后联在一起吗?
八十年代中叶的一个岁首,这片土地早早地露出了春的生机。天桥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城市建设为重点”的口号,并制定了改造、建设天桥区的宏伟蓝图。这标志着一个巨人的苏醒。然而要实现这个计划谈何容易。由于历史原因,这里棚户区杂乱,大工业集中区污染严重,加上低洼不平的盆地——难怪天桥人将自己居住的地盘称为济南的锅底。
天桥呀,你啥时候才能拂去脸上的污垢,挺立在人们的面前?
天桥人在翘首盼望。
陈家楼棚户区,两条铁路干线的伴生物。在旧中国,逃荒要饭的穷人以及搬运工、运输工图其便利,沿线蜗居——用木棍、草席搭成窝棚。几十年过去了,景色依旧。他们生活环境的恶劣及大自然对他们的肆虐自不必说。单是伤亡在火车轮下的悲剧就够人心酸。
有一天,一支建筑大军进驻棚户区,他们用铁锨、镐头在这片土地的扉页上写下了崭新的一笔。工地昼夜沸腾,古老的坟莹铲除了,杂草丛生的深沟填平了,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当政府将一把把新楼房钥匙交到他们手中的时候,这些一生吃尽苦头的人们,仿佛从遥远的梦幻里回到现实,兴奋的心情难以名状。他们抬着家具走向新楼,还时时回眸,默默告别那些伴随了无数岁月的窝棚。
工人新村的3000多户居民,永远不会忘记1987年8月26日他们生命中这一张黑色的日历。这天,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席卷这片土地,一夜之间,人们熟悉的家园骤然变成一片废墟。这意味着几千户居民将流离失所,近万人将无家可归。这时,中共天桥区委书记陶安岭与他的同事走来了。他高高卷着裤腿,时而出现在临时救灾指挥部了解灾情,指挥救灾;时而出现在将要坍塌的房前屋后,顶着齐腰深的水,从泥水里夺回群众行将失去的财产。他又走进车间,组织和发动生产自救,使工厂的机器在最短的时间内正常运转。他几天几夜不曾合眼,也顾不上看一看坐落在工人新村灾区的自己的家。
200多个挑灯夜战的日子,重建家园的人们,像使用超级幻术,使69幢布局合理、设计新颖的居民楼昂然屹立在昨天的泥淖上。
天桥人不愧为是有巢氏的子孙,他们在5年的时间里,以拔山之力,在一方硕大的棋盘上,布下了7处居民小区,使成千上万户家庭乔迁新居。
天桥的北面蛰伏着一条河——工商河,它诞生在古老的小清河,穿过成丰桥,欢快地朝东奔去,拖出一条七彩的玉带;河水清可见底,水草浮动,鱼虾游弋。然而这景象仅仅残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后来它变了颜色,又黄又黑。全市几百个单位往河内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这条河的日排污量达17万吨,占全市排污量的32%;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不仅大大降低了排洪调蓄能力,而且直接威胁着沿区两岸13万居民的身心健康。
工商河咖啡色的水面缓缓移动,发出浑浊的声音,宛如受害居民痛苦的呻吟。
3年前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市里作出了治理工商河的决定。按照“分片包干”的办法,天桥区负责完成1800米的截污,清淤河道,砌筑堤岸,任务极为艰巨。
治理工商河的会战牵动了全区34万人民的心。上至百岁的老人,下至幼儿园的孩子,他们用不同方式将自己的热焰投入沸腾的工地。一位老干部捐献5000元;一位小学生用零花钱每天给叔叔伯伯送去两根冰棍;一个个体户熬了两大锅绿豆稀饭用三轮车送到工地。
经过了2000多天的搏斗,黑色的“巨蟒”被降伏了,天桥重新挽上彩带。沿河两岸春风拂面,垂柳依依。
有人说:天桥人的梦是绿色的。这话不假。他们把这象征着生命、希望的颜色,撒向了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九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年轻的区长李华里走马上任了。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他谙熟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全区市政建设的情况。无疑,一个崭新的、更高层次的城市建设蓝图,在他的大脑中孕育着,不久将通过天桥人粗朴、勤劳的双手来实现。
那时该是什么样子呢?


查看完整版本: [-- 天桥之梦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