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青纱恋——记农民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0年05月 -> 青纱恋——记农民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孙佑天 孙象辛 邓北安 李玉明 1990-05-30 23:00

青纱恋——记农民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青纱恋
——记农民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
1989年12月1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那位获奖证书号“89—1—01”的“新科状元”是谁?——山东省莱州市农民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江泽民总书记将亲自为这位农民育种家颁奖。可是,当第一批领奖者满面笑容走上台时,不少人有些惊讶:站在江泽民面前的,不是李登海。
李登海,你在哪里?

他,正在酷热的海南岛玉米加代育种田的青纱帐里呢。
李登海是山东莱州市西由镇后邓村一位普通的农民。1972年,他在家乡参加村里的农科队,开始了玉米育种工作。
我国是一个玉米生产大国,但玉米杂交育种工作,远远落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后面。为了加快育种组配,尽早得到高产玉米良种,1978年秋后,从没远离过家门的李登海,背着一大包干萝卜丝和玉米育种材料,搭车南下,闯到了一年四季都能播种、收获的海南岛。
人合村,海南最南端的一个黎族小寨,只有零零散散11户人家。李登海住的,是一间久已废置的小库房,背靠大山,屋里黑洞洞的,连扇门板也没有。开头,李登海一到晚上心里就发毛。夜间睡不安,白天可照样干。李登海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垦出了育种地,然后从贴身衣兜里掏出315粒玉米种子,满怀希望地把它们播进了热土。这是莱阳农学院刘恩训老师给他的美国分离自交系基本材料“XL80”分离出来的“107”自交系种子。凭灵感,李登海察觉到这些种子非同寻常。
海南的气候,真让他这个北方人受不了。白天,太阳毒烈,水雾蒸腾,田野就如同一个蒸笼。夜晚,蚊虫成群,叮得人身上红一块,肿一块。可为了种子,李登海全然不顾。去雄、套袋、采粉、授粉……他就像一只蜜蜂,终日在几块隔离的玉米地里飞来飞去。
苦心总算结出了甜果。这年,李登海用“107”为母本,“黄早4”为父本,首次在海南育出了3.6公斤珍贵的种子。回到家乡后邓村,他把这些种子种在1.49亩地里。秋后,上级科研单位来测产验收,亩产竟达776.6公斤,创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这就是李登海的第一个成果——玉米良种“掖单2号”。
玉米良种不像其他有的良种,一连可用几年,它只能用一年,因而年年要进行加代繁育。从1978年开始,李登海年年秋后都要下海南,利用冬季育一茬种子,次年回来赶春播。因育种人手不够,连他的妻子张永慧也忍痛撇下幼子到海南帮登海干,和他一样住茅草搭的“塌塌棚”,睡几根木棍支的“床”,盖几乎能拧出水来的潮被子……
株型紧凑、穗大粒重、抗叶斑病和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掖单2号”,几年间覆盖了北方玉米产区,并逐步普及到全国。可是李登海却非常清楚,“掖单2号”在高密度栽培下的抗倒伏并不理想,其品质也有待进一步改进。他谋划着如何根据基因重组的原理,由创造新的遗传基础材料入手,培育出优良性状更加集中、更能适宜不同栽培地区生长的玉米杂交种。

“掖单2号”声名大震,李登海手中一批新的育种材料也初露端倪。恰在这时,两个意外情况降到他的头上。
一是他被录用为国家干部,全家一块“农转非”。二是他痴恋10多年的农科队解体了。往昔的伙伴,有的进了工厂,有的去跑运输……
李登海到莱州市科委报到上班才几天,就六神无主,像掉了魂一样。他找到科委领导说:“不成,这样憋着,我非得病,我这辈子只和种子有缘,我还想再回我的玉米地去。”领导批准了他的请求。
有人以为李登海能大发“种子财”了。因为当地玉米杂交种每公斤卖到五六元钱,而登海手中的“原原种”更如同一粒粒金豆子。有人对他说:凭你的本事,凭你的“宝贝”,一年就能当百万富翁!可李登海满脑子全是“育种,育种,育种”。中国人多,吃饭问题最大。国外夏玉米亩产最高纪录已近1500公斤,我们得快赶快超!
“走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农场的民办科技之路”——从一本海外科学杂志得到启示,李登海突然“异想天开”,萌发了“不要国家一分钱,自力更生办科研”的念头。他自己掏钱买料,盖起10间房,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他挂起了“莱州市玉米研究所”的牌子。李登海当上了自办的研究所所长。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杂交组合”,虽然开头只有4个人,但它很快显露出旺盛的生命力。
有人支持,也有人吹冷风,可李登海全然不顾。他把劲和气,都发狠地用在了育种上。妻子张永慧因病住进医院,连续高烧11天。时逢夏播,李登海白天在田里跑前跑后张罗,晚上才能乘车赶25公里路到市医院照看妻子,清早爬起身又要往回赶。
天道酬勤。那些苗苗,叶片上冲,秸秆挺直,根爪粗牢。不少“特异植株”挂着两穗大棒。这些,是完全不同于“掖单2号”的全新的杂交组合,同他当初设计的育种目标完全一致。

“掖单2号”在玉米王国独领风骚。苏北、鲁南、胶东、关中、西双版纳……累计推广6000万亩,增产粮食80亿公斤。
李登海的玉米高产栽培同样屡奏佳音。他不断打破自己创造的全国最高单产纪录:1979年,776.6公斤;1982年,824.6公斤;1986年,962.1公斤;1988年,首次突破1000公斤,亩产达1008.8公斤。捷报频传,国人为之喝彩。就连当初反对他的人也不得不向他竖起拇指。1988年,李登海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农艺师。
随着李登海不停的探索脚步,玉米良种也不停地诞生——掖单6号、7号……12号、13号。较之“107”自交系品貌大大改进的新自交系“478”,“出于蓝而胜于蓝”,既可增加密植程度,又具有明显的抗病、抗倒伏性,而且品质极好。玉米育种界一致认为,“478”这个难得的“骄子”,是目前国内玉米单产创750—1000公斤高产的最有希望的玉米自交系。
后邓村成了祖国四面八方玉米科技工作者、各级农业领导干部参观的热点。8月到10月,这里车辆、人流不断,仅去年就接待了2.4万人次。探寻良种的“热流”竟意外兴旺了莱州的宾馆、饭店、运输和银行、邮电等行业,经理们纷纷笑着向李登海道谢。
1989年10月5日,是李登海的玉米研究所不寻常的一天。全国杂交玉米专家顾问组的专家奚康敏、魏义章、吕繁德、高国良、吴道钧……都来了,中国农科院及省内外有名望的玉米专家也来了。在这之前,农业部一位副部长和山东省一位副省长也专程来此。李登海的“新式武器”到底有多厉害?他们要进行“三堂会审”。专家们手持电子计算器,测产验收一丝不苟。从早晨一直忙碌到掌灯时分。实产结果出来了。那份由验收小组组长、中国农科院玉米专家佟屏亚签署的“李登海夏玉米高产田产量验收报告”中的数字是:
13块高产田全部采用掖单12号和掖单13号新品种。经严格验收复查:总面积14.999亩,平均单产1008.598公斤。其中1.090亩,单产达1096.29公斤。
李登海自创的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再次被他自己刷新。最后一个产量数字,在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中也是罕见的。
40年代,世界上发达国家就起步探索紧凑型玉米栽培,进入60年代,我国才开始这项研究。今天,李登海终于用自己亲手培育的自交系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创出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的最新纪录。这是我国玉米栽培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李登海玉米育种的非凡成绩,也开始引起国外关注。
一衣带水的日本国客人从莱州市到海南岛,3次追踪考察,对李登海培育的玉米产生了浓厚兴趣。
去年秋天,日本传来喜讯:
李登海的“掖单号”杂交玉米在日本首次试种,脱颖而出。据赴日考察的“中国种子贸易技术考察团”报告,掖单13号、12号、6号、7号分列去年向日本提供的81个玉米杂交种的前茅。其中掖单13号在三井公司的千叶圃试验基地,产量、抗倒性都被评为第一,同美国先锋种子公司(世界最负盛名的玉米育种和贸易公司)的P3352相比,生物产量每亩高出1135.95公斤,鲜籽粒产量每亩高出237.5公斤。日方已明确提出1990年要继续扩大试种。
普通农民出身的李登海,代表了目前国内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的最高水平。1989年国家星火奖在北京评奖。李登海以最高票数,获得国家星火奖一等奖。
1989年12月18日,北京的一份急电飞到莱州市玉米研究所,要求李登海次日中午以前务必赶到北京,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仪式。而此时,李登海还在万里之外呢!当19日他在海南收到报喜的电报时,庄严的人大会堂里,颁奖仪式已经开始……
李登海今年在海南陵水县主持建立起了500亩的玉米良种繁育基地,能制出1500万公斤种子,够500万亩农田用。
这位共和国同龄人认为,他的金色事业仅仅是刚刚开头。
孙佑天 孙象辛 邓北安 李玉明(附图片)


查看完整版本: [-- 青纱恋——记农民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