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访日归来话友情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0年05月 -> 访日归来话友情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高狄 1990-05-30 23:00

访日归来话友情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出访归来

  访日归来话友情
本报记者 高狄
访日归来已经一个多月了。日本友人的情谊,却久久不能忘怀。
记者曾经在伪满洲国建国大学读过书。伪建大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产物,然而在那里读书的中日学生之间,相处很好。那时,中国同学偷着看马克思主义和其他违禁的书,有些日本同学发现了也装作没有看见,不去告密。这些日本同学大都是反对战争,反对军国主义的。中国同学因参加抗日活动被捕,有的日本同学到狱中探视。现在,伪建大的中国同学和日本同学之间,仍然时有来往。许多日本同学,像日中人材交流协会理事长林信太郎诸君,在积极从事日中友好的工作,奔波于日中两国之间。
也许是有这样一段缘由吧,我早就期待着有机会到日本访问。有几次就要成行了,由于工作变动,一直没有去成。这次,应日本外务省之邀,终于实现了夙愿。
在东京,中山外务大臣曾经问我:在日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说:一是日本经济很发达;二是日本人民对中国很友好。
日本经济发达,人所共知。日本人民对中国很友好,与日本人民接触越多,感受越深。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40多年来,日本同学有的见过,多数没有见过。但同学们在东京和大阪聚会的时候,好像又回到了在一起读书的时光。大家从那时谁挨着谁睡,谈到现在从事什么职业。从那时谁长得什么模样,谈到现在谁老谁不显得老。谈过去,谈现在,谈中日人民友好的未来。谈到热烈之时,大家共同唱起了就学时常唱的《毕业之歌》:“萤光窗雪,积年累月……”
旧友重逢,当然高兴。就是新朋友,也有一见如故之感。我是新闻战线的“新兵”,与日本新闻界的朋友素不相识。但这次会见日本各大新闻单位的负责人,都谈得很融洽、亲切。
最使我感动的,是在一位日本友人家做客。
访问后期,拜会日本海部首相。当时日本国会正在开会审议政府预算,首相要出席回答议员的质询,实在是忙。在等待会见期间,我访问了家住横滨的米山登先生。
米山先生是《人民日报》的老朋友,多年来与报社的编辑、记者保持着友好交往,他曾赠送给本报东京记者站一辆汽车。他早年在北京读过书,现在经营一家销售汽车的公司,属中小企业家。他说,我是一名普通市民,对中国友好,并非有什么个人打算,只是希望中国尽快富强起来,希望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相处。他把北京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把中国人民当成自己的亲友。我同孙东民同志去他家时,他特意请早年也曾在北京读过书的三田满先生作陪。米山夫人亲手给我们做日本菜,还端上跟中国朋友学做的水饺款待。房间做了特别的布置,摆设了日本人家节日或待客时才有的象征吉祥的“偶人坛”,又在房内圣洁的“床之间”挂上了幅中国画,既有日本的风格,又有中国的韵味。主人还把他第三次率团访问中国时打的旗帜送给我。席间闲谈时,我随便提到我很喜欢日本民谣。过后,米山先生和他的儿子以及三田先生,不声不响地分头寻购了几盘日本民歌磁带,又深夜赶到东京,送到我们住处新大谷饭店。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有长达几千年友好的历史。两国人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任何人也否定不了,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毋庸讳言,中日两国也有一段不愉快的过去。这是极少数日本军国主义分子造成的,他们违人民愿望,逆历史潮流,所以必然失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日两国人民要十分珍惜今天的和平和友谊。日本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中国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两国友好合作,互补互助,对两国人民都是有利的。中日两国人民要永远友好,也一定能够永远友好。与日本朋友的交往,使我更加坚定了这个信念。这是我这次访日的最大收获。


查看完整版本: [-- 访日归来话友情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