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老舍和《柳树井》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0年05月 -> 老舍和《柳树井》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司马言 1990-05-30 23:00

老舍和《柳树井》

第8版(副刊)
专栏:文苑轶话

  老舍和《柳树井》
司马言
一件关于老舍先生的往事,历时40年,仍然无法忘怀。
1949年末,梁柯平和杨沫两位同志创办北京市的第一份妇女杂志《北京妇女》。不久,杨沫生病,我也参与主持刊物的工作。当闻讯老舍先生从美国回国,我们的刊物虽小,却希望能约请先生写稿,于是我带着几本刊物到北京饭店去看望他。他是我所敬仰的作家,因此见到他时,心里很兴奋,也有几分拘谨,他会不会答应给我们稿子呢?我惴惴不安,没有一点把握。
他刚从海外归来,那天穿着西服,这在解放初期是不多见的。但他通身地道的北京味儿,语言不待说,那种平易、温和、安详,自是老北京的一种传统性格,我的拘谨消除了。
我记得向他谈了把妇女刊物办成一个通俗刊物的经过,他听了很感兴趣,说他也很喜欢通俗文艺。他翻着刊物,连声说:好,妇女需要这种通俗易懂的杂志。我便乘机提出要求,希望先生为我们刊物写稿。他热情地表示:应该写,只是刚回国,对新情况还不熟悉。我说:您是太熟悉北京了。为妇女写点作品吧!他答应以后一定写。那天我们谈得不少,他很有兴趣地问了解放后北京妇女的变化和婚姻法公布以后的情况。
后来,他写了《柳树井》这出小戏,发表在1952年第一期《北京妇女》上。据我所知,这是他解放初期回国后写的第一个剧本。这个剧本唱词通俗生动,富于生活气息,反映妇女摆脱封建枷锁在婚姻上获得幸福,在当时很有现实意义。著名曲艺演员魏喜奎当时是市妇联执委,正在首创曲剧,由她主演,把这出戏搬上了舞台。
然而,一位蜚声中外的文学大师,回国后愿意优先在一个群众性的小刊物上发表通俗文艺作品,这使我很感动也深受教益。浩浩大江不辞涓涓细流,老舍先生既写《茶馆》这样的概括百年巨变内涵极为深广的巨作,也写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曲艺。我想,这是由于他学贯中西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而又深深植根于民族传统和普通群众之中,这也是老舍先生的过人之处,值得后辈师法。


查看完整版本: [-- 老舍和《柳树井》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