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我国人民用本国器材修成的第一条铁路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2年09月 -> 我国人民用本国器材修成的第一条铁路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林里 1952-09-08 00:00

我国人民用本国器材修成的第一条铁路

第2版()
专栏:

我国人民用本国器材修成的第一条铁路
本报记者 林里
成渝铁路通车了。这是第一条由我国人民自己用本国器材修成的铁路,也是我国铁道史上修建最快、工程最好、用费最少的铁路。这里每一座巨大的桥梁、隧道和涵洞工程,每一件道钉、道岔、钢轨和枕木的来历,都表现出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表明着中苏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过去,我国的铁路器材从来都靠欧美供给。不仅钢轨、道岔那样贵重的器材,就是枕木、道钉都得到外国去买。成渝铁路动工之初,许多人认为五百多公里的铁路器材是不可克服的困难。特别是钢轨,有些人坚持说“中国不能制造”。理由是“历史上还没有用中国钢轨修铁路的先例”。中国有许多大森林,但有些人硬说“中国树木不能做枕木”。理由是“外国人这样说过”。这些理论,最后都被革命人民的实践推翻了。
在西南的期间,我曾经亲自在铁路线上仔细观察过。我所看到的每根钢轨,都是重庆一○一厂的出品。一○一厂怎样能制造这全部钢轨的呢?这个厂只有一部能造钢轨的轧钢机,是六十年前买来的。它曾在汉阳兵工厂闲呆了几十年。以后移到重庆,又被丢在旷野蒿草里。一○一厂这次在接到制造钢轨任务的初期,谁也不敢断定轧钢机能不能使用。这时,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的负责同志和苏联专家来了。他们把轧钢机检查了以后断定:只要稍加修改,就可以轧出合乎标准的钢轨来。工人们听了高兴的说:“解放了,这个躺了六十年的“老母鸡”也该翻身了。赶快起来下个蛋吧!”工人们和苏联专家一起把机器搬出来,设计了场址,修改了烘钢炉和其他应该修改的部分。一九五○年五月十日,西南工人自造的第一根钢轨出世了。全厂欢声雷动,职工们一致高呼,要为供给成渝铁路所需要的全部钢轨而斗争。
可是,当时工人们的技术还很不熟练,虽然烤哑了嗓子,熏红了眼睛,工作效率还是很低。一九五○年后期,时间已经过去了百分之五十七,任务才完成了百分之十五点三。按照铁路局的计划,那年要通车到朱杨溪(距重庆一百二十五公里)。如果钢轨产量不能提高,当年计划即不能完成,并将影响整个铁路的施工。光荣的钢铁工人看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决心提高技术,开展生产竞赛,保证完成钢轨生产任务。工会和行政签订了第一个集体合同,各个生产小组制订了自己的保证计划。工程师深入车间寻找改进技术的门径,压直工人提出了新的操作法,运输工人提高了运输效能,保养班的工人紧紧守候在机器旁边。工人们一致宣誓:“车间就是战场,不获全胜不算英雄。”这种英雄气概和忘我的劳动热情,终于使他们按时完成了当年的任务,一直到完成成渝铁路所需要的全部钢轨。这里生产的钢轨,和其他铁路上铺的钢轨一样,也是四十二公斤重的标准轨。其中一部分是新型的,苏联式的标准轨,现在铺在成渝路的西段。
在解决一百二十五万根枕木的困难上,西南领导机关首先批判了“中国树木不能做枕木”的谬论,然后就在铁路沿线几十个县发动了群众性的献卖枕木的运动。广大农民热烈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纷纷挑选最好的和最大的树木献卖给国家。川南某县有一个姓周的老汉,把自己培植了一生,准备留做
“寿木”的树砍了下来,亲自送给铁路局的验收人员。很多县开始时认为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大;但在农民发动起来以后,他们却一而再地要求追加任务了。荣昌县原定任务是三万八千根,一个半月完成,结果二十天就全部送齐了。合江县原定任务两万根,自动增加到四万三千根。巴县在完成原定任务后,又额外增送一万五千根。这些枕木质量极好,很多都是楠木和香樟,最次的也是松、柏木。这是中国现有铁路上最好的枕木。
钢轨和枕木困难的解决,给解决其他器材困难增加了信心和勇气。现在,成渝铁路的道钉、道岔上,都刻着我国的厂名。崭新的车箱上,标着“唐山铁路工厂制造”或“四方铁路工厂出品”的字样。这里没有一件是帝国主义国家输入的东西。
两年内修通这样长的铁路,单就时间来说也是中国铁道建设史上的奇迹。这是铁路专家们在谈到成渝铁路时一致的舆论。
成渝铁路迅速完工的原因很多,但决定的关键有两个——劳动效率的空前提高和苏联专家的技术指导。在成渝路上,不论那一段或那一个工程,只有提前完工和节省大量人工的,没有逾期不交工的。柏树坳隧道工程队的潘钊元,是个从事隧道工程十年以上的技术人员,曾在西北和云南等地凿过大隧道。他说:“像柏树坳这样六百三十公尺长的大隧道,按过去经验是至少需要二年时间的,但我们一年就完成了。工人们的实际劳动效率,总是突破技术人员的计算。成都工务段原计划用工六百万,实际只用四百八十万。”施工局的罗崇富局长对我说:像成渝路这样艰险的工程,照国民党时期的劳动效率,用我们现在这样数量的人,光土石方工程也得做八年。可是我们实际只用了一年时间便基本完成了全部土石方工程。什么原因呢?他用具体事例向我说明。成渝路上山多石硬,开山凿石工程十分艰巨。开初,打眼是两个人一班,每天前进七、八米;放炮要用八两甚至十一两半的炸药。以后民工颜绍贵创造了单人冲炮眼的新方法,打眼的效率一下就提高到一个人每天前进二十四米的新纪录。就是说,现在一个人等于过去六个人的劳动。另一民工谢家全,发明了压引线放炮法,使每次放炮的用药量由过去的八两至十一两半减为三两半。仅这
一项发明,便给国家节省炸药费五十多亿元。颜绍贵和谢家全的发明创造,鼓舞了全路民工。二十三岁的青年团员萧光汉和他的伙伴们经过苦心研究,很快以每天前进二十六米的纪录超过了颜绍贵。萧光汉继续钻研,又使打眼效率提高到三十米,五十米。就是说,一个人等于十二个到十五个人的劳动。萧光汉的打眼纪录,震动了很多留学欧美的专家。开始他们不相信,说是工作人员替萧光汉吹牛。但在组成参观团到工地实地视察以后,他们都异口同声说:“真是奇迹!”其他像打夯,搬石头,也都有或大或小的发明创造或改进。仅打石头用的钢钎,就发明了适合各种石质的十多种样式。每一种发明创造,都提高了劳动效率,加速了工程的进展。据施工局统计,土石方工程的劳动效率,平均比国民党统治时期高三倍。
过去中国铁路的路基工程,一般都用“自然沉落法”,就是打好路基,填起黄土,经过一个或者两个雨季的自然沉落,然后再铺轨。铺轨后再经过一个或者两个雨季,然后通车。初期行车时,速度不得超过十公里。这次修筑成渝铁路时,还在打路基的初期,苏联专家就提出“分层填土打夯法”的建议——路基做好后,每填五寸土打夯一次,直至填到应有的高度。依照这个办法,成渝路筑了极稳固的路基,而且用不着经过雨季的沉落。所以成渝铁路从动工开始,总是前边打路基,后面紧接着铺轨,通车,并开始营业。现在成渝铁路的东段和中段,列车都是以每小时四十五公里的速度前进着。全程也不过二十小时。
国民党过去设计的成渝铁路,是一公尺的窄轨路,现在按照新的标准,放宽为一点四三五公尺。路上的许多工程,采用了先进的苏联形式和标准。如钢轨的铺垫改变了历来的“错接法”,采用了苏联专家建议的“对接法”。成渝路的西段,更全部换成了苏联式钢轨。那里的枕木上加填了垫板,每根枕木上由四个道钉增加为八个,这能使枕木寿命延长四倍多。一些重要桥梁、隧道和涵洞,又按苏联专家的建议加填了“防水层”。据成都工务段梅蓬春工程师谈,“防水层”不仅在中国其他铁路上没有,就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铁路上也不多见。这是苏联工程界的新发明。他打比方说:不加“防水层”的桥梁、隧道能用五十年,加填“防水层”后至少可用二百年。
苏联的经验之所以先进,不仅因为它可以使工程坚固,美观,修得快,而且因为它能降低成本费用。在苏联专家指导下的成渝路的工程,成本比中国过去任何铁路都低。工务处一位工程师把成渝路和京汉路做了个对比计算,结果是:成渝路每公里的平均工程比京汉路大七倍,用费却只等于京汉路的百分之二十。他和其他工程师共同把中国所有铁路的建筑费用做了个对比,结论是成渝路最低。但据这位工程师谈,如果一开头就完完全全按照苏联专家的建议办事,我们还可以节省得更多。


查看完整版本: [-- 我国人民用本国器材修成的第一条铁路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