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万里在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上讲话指出 人大常委会肯定国务院领导抗洪救灾得力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1年08月 -> 万里在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上讲话指出 人大常委会肯定国务院领导抗洪救灾得力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91-08-28 23:00

万里在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上讲话指出 人大常委会肯定国务院领导抗洪救灾得力

第1版(要闻)
专栏:

  万里在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上讲话指出
人大常委会肯定国务院领导抗洪救灾得力
内容提要:
·向所有在抗洪救灾中出了力立了功的广大军民表示谢意!
·感谢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社会对灾区的援助!
·40年来建设的水利工程发挥巨大作用,大大减轻了灾害损失。
·必须进一步加快治理大江大河,三峡工程必要性日益明显。                
新华社北京8月28日电 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议第21次会议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讨论,万里委员长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全文如下:
这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水利部和民政部受国务院委托所作的关于抗洪救灾情况的报告。从报告中可以看到,国务院对抗洪救灾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领导是得力的,组织是严密的,措施是果断的,效率也是比较高的。人大常委会认为应予充分肯定,表示满意和支持。
今年夏季淮河和太湖流域的水灾,是百年罕见的大灾。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灾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表现出高度的觉悟,非凡的勇气,顽强的斗志。行洪、蓄洪区的人民群众更是为了整体利益,自觉承担起重大的牺牲。当洪水袭来时,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带头冲在第一线,和群众同生死、共患难。哪里最困难、最危险,哪里就有党员和干部,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和英雄人物。我们党的总书记、国务院总理以及各部门、各地区党和政府的领导人,及时深入抗洪救灾的第一线,慰问灾民,视察灾情,指导和指挥抗洪斗争。各兄弟省、市之间,顾全大局,紧密配合,主动支援。特别应当指出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连续作战,抢救转移被洪水包围的群众几十万人,抢运了大批物资,排除了重重险情,充分体现出人民军队不愧为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保护人民的英雄子弟兵。在这里,我代表人大常委会,向所有在抗洪斗争中出了力、立了功的同志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这次洪涝灾害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全国各地、各部门、各企业事业单位、各社会团体和各族人民,都把灾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从四面八方伸出了支援之手,纷纷捐钱捐物,积极开展了义演、义卖活动,形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动人局面。特别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满怀爱祖国爱民族之心,慷慨解囊,踊跃投入各种形式的募捐活动。热情之高,范围之广,捐资之多,影响之大,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充分显示了炎黄子孙的爱国心,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一些国际组织、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国际友好人士,也向我国灾区提供了各种援助。在这里,我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大力支援灾区的爱国热忱,表示崇高的敬意!对国际社会的援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目前,抗洪斗争已取得重大胜利,灾后重建家园的任务十分繁重。国务院对灾区人民的吃饭、住房、治病等生活问题和生产自救问题,已作了比较妥善的安排。严格规定对捐赠款物必须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交待,并通过报刊公布。如有贪污、挪用、私分或弄虚作假行为,依法从严从重惩处。同时,对今后大江大河的治理,也有了比较全面的具体打算。所有这些,都是令人欣慰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视潜在的巨大危险。我认为这次洪灾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必须大大增强全民族的水患意识,必须从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水利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快治理大江大河的步伐。我想就此谈些个人的看法。
环境保护不仅指治理“三废”,防止污染,更重要的是要保护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控制滥伐乱垦、水土流失等大范围的问题。这就是说,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注意经济规律,同时也要注意自然规律,注意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的研究,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⑴⑷)水资源的利用和治理,与环境保护关系特别密切。全世界每年因洪涝和干旱造成的损失分别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的40%和15%。我国是水旱灾害多发国家,比例还要更高。特别是水涝灾害,历来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严重威胁。在旧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出现过无数次江河横溢、人为鱼鳖、十室九空、饿殍遍野的悲惨景象,也出现了无数大禹式的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治水抗灾的英雄人物,使我们民族得以不断地生息、繁衍、繁荣、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全国的水利建设。早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困难重重的时候,就着手对为害最烈的黄河、淮河进行治理,并修筑了规模宏大的长江荆江大堤。40年来建设的水利工程和设施,在历次抗洪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一次全国没有一条大江大河决堤,没有一座水库垮坝,重点企业保住了,铁路干线保住了,从而大大减轻了灾害的损失。这是必须肯定的。但是也必须指出,我国许多大江大河尚未根本治理,已经建设的一些水利工程,也存在防洪标准偏低和缺乏系统配套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洪水造成的损失必然越来越大。我国沿海几个三角洲地区,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但又都处在大江大河的下游,一直存在着水害的潜在威胁。大江大河一旦出事,势必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打乱和推迟四化建设的进程,影响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我们在为当代人利益着想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后代人的利益。如果不指出这种潜在的巨大危险,并采取有效的对策,那我们就没有尽到应尽的历史责任。
今年淮河和太湖流域的灾情和损失比1954年大,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骨干性的防洪排涝工程,缺乏全流域性的系统治理。一方面排洪不畅,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性的水利工程只从当地需要出发,破坏了自然泄洪排水体系,致使全流域水文条件恶化,原有相互贯通、可以相互调蓄的水系也被人为地割断,造成了若干不应有的损失。形成这种状况,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没有明确地树立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缺乏通盘考虑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即使有了全流域的治理规划,有关的地区和部门以大局为重,主动配合,全力支持也不够。痛定思痛,现在应该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了。太湖流域是我国的黄金宝地,每平方公里创造的工农业产值占全国第一。但是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分属两省一市,过去由于地区利益、部门利益互相扯皮,难于实施综合治理。这次抗洪斗争中,一些堵坝先后炸毁,为骨干工程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应抓紧时机,建立强有力的权威性机构,统一实施综合治理的总体规划,力争在“八五”期间解决好太湖洪水的出路问题。早在1954年,毛泽东主席就号召“一定要把淮河的事办好”,有关各省一定要从全局出发,通力协作,继续贯彻综合治理、蓄泄兼筹的方针,加快治理进度,用5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完成进一步治理的任务。黄河为害最大,我们动手最早,下的力量也最大,已完成一系列重大的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也已列入“八五”计划,建议尽快施工兴建。这项工程完成后,大体上可以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防御更大的洪灾,并进一步变水害为水利。这里我着重讲讲长江的问题。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江,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特别中下游的80万平方公里,更是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精华所在。长江流域的水灾有两大类型:一是上游山区连降暴雨,由川江经三峡涌出成灾;二是中游局部地区、山丘连降暴雨,洪水猛涨成灾。今年江淮至太湖流域的水灾属后一类型。根治长江,必须把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范围作为一个整体,建立节节设防、脉络相通的河流网系。因此,重点在中下游,但也不能忽视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增加森林覆盖率,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从中下游来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大堤是长江防洪最重要的骨干性工程。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荆江大堤发挥了重大作用,使位于这个堤段附近和下游的沙市和武汉等10多个大中城市和上千万人口的生命财产得以保护。据一些专家研究,本世纪以来,我国水情中有个现象值得重视,就是许多江河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大洪水和特大洪水。长江南京段,超过水位8.5米达到9米以上的水位,90年间共出现10次,其中前半个世纪只有2次,而后40年却出现了8次,平均5年一次。同时,创历史最高水位的3次都在后40年内。如果再发生1954年那样的特大洪水,荆江大堤还能抵挡得住吗?恐怕谁也没有把握,谁也不能肯定说不出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近30年来荆江大堤虽然加高培厚了近两米,但由于长江河道淤塞严重,江水水位抬高过快,超过沙市大部分楼房,已形成“人在水下走、水在天上行”的险势。加上堤基脆弱,易受洪水冲刷、侵蚀,险患甚多。管涌、崩岸、脱坡、散渍等险情时有发生。同时,荆江大堤的抗洪作用,必须依托荆江、洪湖、洞庭湖等分蓄洪区来支撑。30多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大量围垦湖泊洼地造田,河道淤塞,这些分蓄洪区已发生重大变化,仅洞庭湖的容积就减少了119亿立方米。有的分蓄洪区已建成富裕的鱼米之乡和初具规模的工业基地。如果不及早从根本上解决人口大量增加与蓄洪行洪的矛盾,发展经济与分涝蓄洪的矛盾,不用说决堤,一旦蓄洪,损失也会十分惨重。如果三峡工程上马,就会减轻荆江大堤的压力,确保长江中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关于长江三峡工程,争论已久,最近国务院又组织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了论证。这项工程事关重大,必须特别慎重对待。应当十分尊重各方面专家各种不同的意见,认真地反复地研究这些不同的意见,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选择最可行的实事求是的方案。但我认为,从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发展这个长远的需要看,从确保长江中下游安全这个紧迫的需要看,三峡工程的必要性日益明显。这一条理由比许多其他理由更为重要。迟上马不如早上马,这是关系亿万人民切身利益的长治久安之策,建议国务院列入十年规划。
总之,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治国安民的大事。从这次抗洪斗争的经验看,如何因地制宜地加强、提高城市和交通干线的防洪能力,也必须提到重要的日程上来。既要高度重视,千方百计增加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又要大力发动群众,用以工代赈、劳动积累的办法,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来进行。治理大江大河要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适当应用现代化先进科技手段,包括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雷达技术、通讯技术、自动测报技术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搞好洪水预报、行洪调度、滞洪区应用等。治理江河,还要强调依法办事,认真执行水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和防汛条例等法律法规。
我们相信,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高度觉悟的人民,又有4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奠定的物质技术基础,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增加物力人力的投入,治理好大江大河,战胜洪涝等灾害,为全国人民也为子孙后代造福。


查看完整版本: [-- 万里在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上讲话指出 人大常委会肯定国务院领导抗洪救灾得力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