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白毛女是否实有其人?”——答读者问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2年09月 -> “白毛女是否实有其人?”——答读者问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萧殷 1952-09-25 00:00

“白毛女是否实有其人?”——答读者问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白毛女是否实有其人?”
——答读者问
萧殷
编者按:本报收到广东省陆丰县张淮辉、李振光、王永忠,山东省丰县朱锡武,平原省武陟县傅贵林,河北省夏津县李官屯村全体干部,浙江省临安专区毛微昭,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陈步东、荆聿莲,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宋根荣、訾春富、梁金昌、赵富兴、胡海明,人民海军某部刘立斌、李世强,某炮兵训练队武杰,东北军区后勤卫生部某军医院姜成斌,内蒙古哲里木盟公安大队部汤凯,以及其他地区的薛兆麟、林纪亭等读者的来信十几封,询问
“白毛女”中的喜儿是否实有其人,兹请萧殷同志解答如下:
电影“白毛女”放映以来,许多农民、农村干部、战士、工人发生了一个疑问,给报纸写信。在信里,他们对于喜儿和大春的不幸遭遇,流露出阶级的同情和亲切的关怀。他们提出了如下询问:“白毛女是不是实有其人?”“白毛女现在是否还活着?”“白毛女现在住在那里?”“她现在在什么机关?担任什么工作?”“大春和喜儿是不是已经结婚了?他们现在的生活情况怎样?”“请将喜儿的通信地址和她的真实姓名告诉我,以便直接跟她通信!”……等等。这些恳切的询问,说明:(一)电影“白毛女”创造了艺术的真实,塑造了有巨大说服力的形象,因而能广泛地、强烈地激发起观众的阶级感情;(二)从这些询问中,也说明了许多观众对于“艺术的真实”与“事实的真实”的关系还不很了解。
“白毛女”剧本是剧作者根据抗日时期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的一个民间传说,给以艺术加工之后所创作的。
剧中的喜儿和大春等是否实有其人呢?我们的回答是:这些人物并不是实际上存在的。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这样,那末‘白毛女’就是不真实的了。”不是。“白毛女”里面所描绘的事件与人物,是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与斗争风貌的。可以说,它是当时农村的社会矛盾
(阶级矛盾)的缩影。许多观众看了“白毛女”之后,不是都记起了一些跟喜儿类似的遭遇和命运的人吗?不是又有一些人忆起了类似黄世仁、穆仁智的封建势力和他们横行霸道的行为吗?不是有些观众觉得喜儿很面熟吗?不是又有些观众觉得喜儿与旧社会许多被压迫被凌辱的妇女的遭遇相仿佛吗?尽管是“面熟”和“相仿佛”,但总觉得还不是她,仿佛许多受压迫受凌辱的妇女身上都有喜儿的影子,都有点像她,然而又不全像她。在旧社会里,好像到处都可以碰到她,但却不能确定地指认她就是谁。……根据观众这些反应,就可以说明“白毛女”中的人物与事件,并不是传说者或剧作家自己捏造的。这些事实,本来就普遍地存在于旧社会的现实生活当中。传说者或剧作家只是把所观察到的好多类似喜儿的遭遇和特点,都集中地概括到喜儿身上;把生活中存在着的零散事实,集中起来,经过艺术的加工,创造了喜儿——这个真实的艺术形象罢了。
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和事件,不仅不会违反真实,而是相反,它更加真实了。因为这种真实,再不是某某人的照相或某事件刻板的记录,它包含了更多的社会内容,更能透视出全社会的主要状况与主要斗争的趋向。因而,它是更集中的、更有组织的、更有代表性的真实面貌。正因为这样,所以它的说服力量就更加强烈。
所谓艺术的集中和创造(或叫做艺术的概括),并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基础去空想、去虚构。艺术的概括是通过现实生活中既有的事实的集中与融化(与作家的思想感情相融化)来完成的。这样做为什么是必要的呢?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人物每一件事实都能集中地完全地反映阶级矛盾及其发展的真实状态的。那些个别的、实有的人和事,往往只是现实生活的一鳞半爪,它本身所包含的社会内容,不可能很完全和有代表性。因而,刻板地去描绘个别的、实有的人和事,常常不能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貌(或真实面貌)。文学艺术作品不同于历史教科书。历史性质的著作,必须完全符合历史事实才谈得上真实,但文学艺术却与此不完全相同,只要文学艺术家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发展规律,在人物和故事上并不需要一一都是实有的。
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观众对于喜儿和大春等人“是否存在”的问题,或对其它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人物“是否实有其人”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了。可以说,这些人物是实有的,同时也不是实有的。怎样解释呢?苏联小说家潘诺瓦说到她自己的作品“旅伴”的时候,她说这个作品里的人物“是杜撰的,也不是杜撰的。两种都是的。这些人物以及他们的性格与命运,都是作者创作的产品,这创作是力求把他所观察的好多人的特点,结合到一个人物身上。同时,这些人物,也都是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因为他们的性格、经历及活动的特点,不是作者杜撰出来的,而是从生活中取来的,从我们同胞中真实的人物里取出来的。”(见“文艺报”一九五二年第十七号“我怎样写‘旅伴’的”)
不错,也有一些文学艺术作家,拿真人真事作为描写对象的,但这种方法并不是文学艺术的一般法则,因而,出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人物,不一定都实有其人。虽然写的并非真人,但却可以写得很真实,很有说服力,理由前面已经说过了。


查看完整版本: [-- “白毛女是否实有其人?”——答读者问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