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养和 |
1991-11-26 00:00 |
华西风情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华西风情 新华社记者 袁养和 1991年新年,在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邻近的村镇,出现了一份内容别致的通告:“凡举报华西人在外参与赌博者,一经调查确实,即发给奖金;每举报一人,奖1000元,华西负责为举报者保密。” 这一纸通告,震动了方圆好几十里,人们议论纷纷—— “这下子,有人可要发财了!” “不见得,人家华西人不走邪门!” 通告是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派人贴的。论说,赌博在华西村早已绝迹,但有些人就是不相信,说:“华西人这么有钱,即使不在村里赌,也难得不到村外去赌。”吴仁宝也觉得有必要防患于村外,于是就让人贴了这一份通告。 通告贴出快一年了,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领到过举报奖金。 近几年,华西村不仅无人赌博,而且无迷信活动,无刑事案件,被人誉为“三无”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早在80年代初,华西村党委就定下规矩:让农民物质富了,也要让农民精神富。 平时,他们坚持对农民进行“六爱”教育。“六爱”就是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这中间既包括对党、对祖国和集体的热爱,也强调了自尊自爱。天长日久,“六爱”成了华西人的“主心骨”。 1988年,正当“全民经商”风行一时,形形色色的“公司”纷纷开张之际,华西村反其道而行之,也大张旗鼓兴办了一个公司——“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村党委挑选两名作风正派、办事认真的党员干部担任“公司”经理,正副经理全面负责华西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公司”以农民业余学校为基地,开设《社会科学》、《法律常识》、《商品经济与文明建设》、《论赌博的危害》、《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的区分》等课程,定期组织党员和群众系统学习。 “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尽管不赚钱,却越办越兴旺。华西农民人人学政治,家家学法律,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尊老爱幼,连年被评为省市文明先进单位。 现在,华西每家每户都实现了六个“不”:吃水不用吊(用自来水),吃粮不用挑(由集体送上门),洗澡不用烧(通热水),烧饭不用草(通煤气管道),马桶不用倒(用抽水马桶),通讯不用跑(每户都有电话)。农民摆脱了繁重的家务劳动,业余时间比先前大大增加。为了使精神生活过得丰富而充实,村里建起了书场、灯光球场、影剧院、游艺活动室、卡拉OK歌舞厅,还安装了闭路电视。每当外地剧团来华西演出,老人们总被安排在前排就座。村办企业组织的业余文娱宣传队,自编自演充满本地乡土气息的文娱节目,使农民倍感亲切。 华西村的夜晚是迷人的。文化活动场所璀璨的光华,高楼顶上闪烁着“中国华西”字样的霓虹灯,交相辉映,真切地绘出了农村“都市”之夜的绚丽色彩。在村西的农民公园里,花前月下,不时传出姑娘小伙子们的喁喁情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