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摆设的进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1年11月 -> 摆设的进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朽木 1991-11-26 00:00

摆设的进步

第8版(副刊)
专栏:

  摆设的进步
朽木
九月在广州落幕的第四届全国书市带给人们的震撼,用一句算不得吹牛的大话来说,的确是空前的。好几位身临其境的朋友向我绘声绘色地“复制”了彼时彼地的那个“场”的规模、气氛与力量,譬如直到书市的最后一天仍然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譬如倒爷们竟将入场票倒得身价数倍;又譬如购书的量多得令人咋舌等等,最可靠的是统计数字:较之前几届,销售额也是空前的。
这是一种文化现象还是一种社会现象?与朋友交谈,各有高见,莫衷一是。总的看来,当然是一件大好事。但我的一个朋友提出这么一条思路:是不是有钱的广州人扛了书回家,充其量是添置了一份算得上高雅的摆设?
朋友的话钻了牛角尖没有?也许。但这牛角尖钻得又的确是个地方。不否认也不可否认广州的爷们哥们姐们有了读书风气,买了书去搞精神文明建设去了。但是,同样,如果实事求是地去看,不可否认其中有的人买了书去,尤其是买了几百块上千元的丛书套书礼品书回去,有扩充居家摆设,“附庸风雅”的味道和成分。
剩下的问题是,对这种“附庸风雅”如何看?我的看法很直截了当:这也是一种进步。
广州居民家庭的“现代化”,是不用多说的了。由于得开放风气之先,得地势之利,这座“边城”的物质文化,理所当然地比内地一般城市富有,起码,人家家中有个什么录像机、音响组合甚至卡拉OK什么的,不在话下,至于室内装修等等,也非我们内地“小家庭”所能比拟。摆设多了丰富了,固然好,但如果过多了或者竟至成了我们报上报道过的那种“斗富”,就会走向另一面去。正像三四十年代上海滩上的一些暴发户们口中的镶金牙一样,贵是贵些,但却无论如何说不上高贵,说不上清雅,而于骨子里却透出一种俗不可耐的气味。这正是文化气息的严重匮乏所致。
买了书橱(柜、架)将书整齐地或不整齐地摆上它们,闲下来读读,固然好;即使无暇去读,就作为一种摆设,也会给您的客厅、卧室笼罩上一层文化的、高雅的氤氲。而这种氤氲是熏人的,天长日久,会潜移默化人的行为,影响人生。一个富有的个体户,把一张别人送的画随便一挂,可客人一来,眼睛一亮:“这画不错嘛。”主人就纳闷:“怎么不说我的组合音响、平面直角不错呢?”对于书画的价值,他便需要重新思考了。
即便是作为摆设去买书,我们也应该为之高兴。因为,国人的摆设,正在不断地进步,这是看得见的;而这进步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就会产生良性循环,带来的又是新的进步。


查看完整版本: [-- 摆设的进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