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建国 |
1991-11-30 00:00 |
修不完的科隆大教堂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修不完的科隆大教堂 江建国 来德国的人十有八九要去科隆,为的是看看那遐迩闻名的大教堂。它也确实值得一看,因为它不仅是哥特式建筑最完美的代表,而且也是整个中世纪和19世纪德国最重要建筑物之一。夜色中的大教堂最为壮观:几道青蓝色的冷光把它托起在夜空中,并排而立的两个塔楼的尖顶直刺云霄,一连串的尖拱窗驮着陡峭的屋顶,清奇冷峻,充满力量,放射出一种震动人心的光彩。 然而,每年来到这里的200万游客却未必都品味到科隆大教堂的另一种魅力:它是一座永远修不完的建筑。自从1248年8月15日奠基以来,脚手架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它。科隆人流传着一句家喻户晓的口头禅:“不到世界末日那一天,大教堂就永远修不完。” 大教堂的兴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纪文化在欧洲勃兴的象征。1164年,当时的德意志帝国施陶芬王朝皇帝、科隆大主教莱纳德在征战意大利米兰时,夺得一件珍贵的战利品——耶稣诞生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骸。科隆一下子因之而成为继西班牙的圣地亚图、意大利的罗马和德国的亚琛之后最有名的朝圣地。直到16世纪,任何一个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在亚琛加冕之后,必须前往科隆向这份遗骸顶礼膜拜,才算名正言顺地登上宝座。1238年法国国王路易九世从拜占庭皇帝巴尔都印二世手中购得据说是耶稣受难时戴的荆冠,巴黎就此成为科隆强有力的竞争者。为了保住圣地的地位,科隆主教团决定在当地修建一座不仅是当时世界最大、也必须是最完美的大教堂,来供奉这份遗骸,建筑风格选取当时新兴的哥特式。 大教堂的第一阶段工程就持续了312年。从1350年到1450年人们用了100年的时间才把南塔建到不到一半高,16世纪初人们又把重点转向北塔的建筑。然而到了1560年,建筑工作竟完全停止。从此之后,它一直以这种未完成的状态沉睡了282年,留在塔上的起重机械连同半截塔身成了科隆的象征。历史学家们认为,大教堂的停建标志中世纪的终结和德国的衰落。 1813年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战败,德国民族意识高涨,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国家的呼声日益强烈,人们希望建立一座具有纪念碑意义的建筑来反映这种民族愿望。找来找去,人们的目光落到了未完成的科隆大教堂身上。一些有影响的人士认为,完成它就意味着克服德国的分裂,象征德国的统一。 1842年9月4日,在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四世的主持下,大教堂在时隔594年后第二次奠基。1880年10月15日在节日的气氛中举行了空前盛大的完工典礼。科隆大教堂终于在632年又两个月之后宣告完全建成。在当时它以其两个157米高的塔楼荣膺世界最高建筑物的美誉,是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今年初夏,现任大教堂建筑师的沃尔夫教授带着我从穹顶到迷宫般的地下室浏览了一番,我才明白这座建筑物为什么会耗费了这多年的时光。 它堪称是欧洲中世纪以来文化的百科全书。且不说那难以胜数的精美石雕和总计1万平方米的玻璃镶嵌,也不说那15世纪铸造的音色优美的大钟,单是这座石头建筑本身就令后世的建筑专家们赞叹不已。科隆大教堂的建设用去40万吨石材,加工后的构件总重16万吨,每个构件都十分精确。这些高达45米的细长的石柱不仅在几百年间稳稳地撑住了跨度很大的屋顶,而且还顶住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落在它身上的14颗炸弹。至今学者们没有找到当时的建筑计算公式,没有弄清中世纪的工匠们是如何搭起复杂的脚手架的,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考察地质的。这就越发使人不由得在当时天才的建筑师面前脱帽致敬。 科隆大教堂又是多年来的一块考古重地。从1946年起考古学家们就在它十几米深的地下有计划地挖掘,找到了古罗马人神庙、水井、法兰克时代和墨洛温王朝的城墙等的遗迹,探寻着两千年来历史的变迁。它也是一座有名的墓地。它是如此博大而神秘,处处都藏着无数的传说和掌故。据说,有十多个人是以研究它而获得博士学位的。有关它的专著简直是汗牛充栋,这还不包括有关的几千张图纸。 科隆大教堂现在还在修。当我看到青年工匠专注地修刷壁画时,我似乎感到他是以一颗年轻的心在拥抱民族文化灿烂的结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