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博大的情怀——记优秀共产党员、一等残疾军人张培英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1年08月 -> 博大的情怀——记优秀共产党员、一等残疾军人张培英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郭殿成 张石波 郭嘉 1991-08-28 23:00

博大的情怀——记优秀共产党员、一等残疾军人张培英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博大的情怀
——记优秀共产党员、一等残疾军人张培英
新华社记者 郭殿成 新华社通讯员 张石波 本报记者 郭嘉
1991年6月29日下午,正在作报告的张培英突发脑溢血,倒在军事医学科学院纪念建党70周年的庄严讲台上。
噩耗传出,震撼了整个军事医学科学院,刺痛了北京市万寿路地区千万颗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心,人们相互传告,未语先悲。
7月13日上午,3000多名各界群众冒雨赶来为张培英送行。附近中小学校选派了优秀学生为她护灵。灵堂里摆放、缀挂着人们自己制做的花圈和白花。在张培英的遗体前,将军、士兵、教授、教师、学生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活着就要为党工作
张培英原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助理研究员。1960年5月,一次意外的煤气爆炸毁坏了她健壮的躯体,葬送了她在科研事业上的前程。她全身50%的皮肤被烧坏,其中三度烧伤达40%,9个手指被烧残。
治伤、植皮、整形,长达4年之久。难以想象的身心痛苦,更加锤炼了这位女性的顽强性格。在病床上,在手术台上,她未叫一声苦,未流一滴泪。但当组织上评定她为一等残废,让她休息时,她却哭了,用残缺的手指握笔表述自己的心声:“我不要求职务,不要求待遇,只要能为党工作,分配我干什么都行。”
张培英在全院近千名中小学生身上找到了为党工作的岗位。那时正值十年动乱之初,孩子们不能正常上学,有的还到处闯祸。看到这些,张培英忧心如焚。她用自己的钱买来书籍,在孩子们上学路过的大门口摆起书摊,免费供孩子们借阅。开始她那满是疤痕和变形的面容使孩子不敢靠近,调皮的男孩还向她扔石块。她毫不灰心。
为了彻底改变孩子放学后无人管的状况,张培英又自己动手创办校外辅导站。她的举动得到领导和家长的支持。1968年,一座校外辅导站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大院成立。
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孩子分散在北京市十几所中小学校。他们所在的每所学校,都留下了张培英的足迹。她向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了解情况,有时还亲自听课观察,配合家长做好孩子的校外教育工作。整整23个春秋,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张培英是在家访中度过的。
腊月的一天下午,天寒地冻。张培英像往常一样去各家检查、督促孩子们做作业。不料,脚下一滑,摔倒在地,左脚掌骨粉碎性骨折。从医院回到家,已是半夜。第二天,她硬是让老伴和孩子用三轮车把她送到了辅导站。在组织孩子们的活动中,张培英那伤残的身躯多次增添新的伤痕,每一次她都凭着顽强的意志,坚持工作。
夏天,赤日炎炎。她组织孩子们参加暑期活动,半身疤痕排不出汗,浸得溃烂、出血,用毛巾擦洗痛得她浑身打颤。
冬天,寒风刺骨。严重的关节炎折磨着张培英。气管炎发作时,剧烈的咳嗽常使她小便失禁。每当这时,她回家换件衣服,又回到孩子们中间。
1985年以来,军事医学科学院近千名中小学在校生,每年有20%被评为三好学生。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这里的高中毕业生65%升入高等学校。
这不是一组简单的数字,它凝聚着张培英的心血。
    真情温暖众人心
张培英深知爱的价值。她以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将一腔真情播撒在群众之中。
张培英家特备了一批小桌椅,那是专供来她家临时吃饭、做作业的孩子用的。
研究员章扬培赴日本进行客座研究,爱人在离家很远的农科院上班,9岁的儿子中午没人照顾。孩子接连给父亲写信,第一封信中说,中午我在操场边的长廊里睡觉;第二封信中说,饭碗在食堂里丢了……章扬培心情焦急,每当中午便惦念儿子。不几天,儿子来信说:“爸爸,我中午都到张奶奶家吃饭、睡午觉。张奶奶每次都专为我做好吃的。她让我一放学就去找她,在辅导站做作业。张奶奶说,你别为我分心,好为国争光。”看完信,身处异国的章扬培流泪了。
一位科研人员长期出差在外,妻子上夜班,两个年幼的孩子无人管。张培英便搬到他们家里去住,一住就是两三个月。
张培英对那些有过失的青年人备加关怀,以慈母般的情怀温暖一颗颗冰冷的心。有一个女孩子误入歧途,成天与一伙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家长管教她不听,被打出家门。张培英心急火燎:“不行,这只能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她在姑娘常去的一个地方一连守了4天,把她领回大院,单独安排一个房间住下。白天给她送饭,晚上与她同住,苦心开导,还找来《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给她看。姑娘终于回心转意,走上了正道。
1980年至1990年,张培英连续当选为海淀区人民代表。有人说这是一种荣誉。可张培英知道,肩负人民的重托,担子更重了。她自觉地把工作范围扩大到院外,将万寿路地区两万名中小学生都装在心里。有条马路没有划分道线,一位小学生曾在这里被汽车撞成重伤,家长们的心天天提着。张培英为此向区人大常委会提交了提案。不久,这条马路上划出了分道线和人行横道线。为了一位曾受过处分而改正了错误的学生升大学,她在两年高校招生期间,5次冒酷暑,忍受着大面积烧伤病人特有的痛苦去百里之外的招生办公室据理力争,终于使他跨入大学校门。
张培英当区人民代表近10年,共提出提案和建议102件。她说:“人民代表就是要为人民群众说话、办事。我相信党和政府是理解我,支持我的。”
    克俭成习 竭力奉公
当张培英被送进医院抢救时,医护人员惊奇地发现:她穿的背心是用旧被单缝制的,上边还缀着补钉。在场的人潸然泪下。
熟悉张培英的人都知道,这位老人克俭成习,竭力奉公。她总是说:“党和人民给予我的太多太多了,而我对党的奉献太少太少。”
1964年张培英出院后,从当时每月100多元的工资里拿出50元交党费;后来,组织上考虑她要自费吃中药,劝她少交,她还是坚持每月交20元;1985年离休后,她人不离岗,却把党费增加到每月30元。刚办辅导站那阵子,几百册书和一些教具、玩具,都是她自己掏钱买来的。70年代中期我国市场上电视机很少见,她就花了500元钱为辅导站买了一台电视机,而她一家却是在10年之后才看上电视。
国家发行国库券,她成百成百地买;向社会福利事业、教育事业和灾区捐款,她一出手就是几百元、上千元。有所小学缺乏体育教具,她从家里拿出600元给学校。书店发行《少年文库》丛书,每套85元,她一下子买了10套,分赠给附近的中小学校和少年之家。
张培英这样做,有人不理解,也有人误认为她腰缠万贯。有位志愿兵家中盖房缺钱,慕名来找张培英借。当他进门后,看到张培英家木板床上铺着草垫子,床单、枕巾都有补钉,几件旧家具说不清是啥年月的……他流着泪走了。
张培英不是舍不得花钱,只是她认为,要把钱用在更合适的地方。青少年校外教育缺乏资金,她带头赞助,一出手就是1000元。深深了解张培英的负责人说什么也不肯收。他流着泪对张培英说:“老张啊,不是我们不领您的情,也不是我们不理解您的心,只是您太苦了自个了!”
张培英诚恳地说:“靠工资攒上百元、上千元确实不容易,可我们的国家目前还不富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教育事业都需要钱。作为一名党员,就应当为党分忧。个人生活简朴些,我心里反而感到更充实。”
    她,走得太匆忙了
6月29日,是张培英出事的那一天。
她不到6点半就赶到少年之家门口,准备带孩子们去周口店参观猿人洞。少年之家的尤老师见张培英脸上那块仅存的未烧伤的真皮肤色灰黄,知道她身体又不好,硬把她挡了回去。
8点以后,她来到下午要开会的小讲堂准备发言稿。忽然,她想起学生期末考试的分数该出来了,就回辅导站给几个学校的老师打电话,约好下星期去抄孩子们的考试成绩。
吃午饭时,她想起了几个升高中没把握的孩子,顾不得吃完就拿起电话,挨个地询问。她耳背,打电话声音高,最后喊得嗓子都有点哑了。
打完电话已是中午1点多了,她靠在床沿上实在无力抬起双腿。老伴走过去抱住她的双腿帮她上床。
哪知张培英还未躺稳,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边敲门边喊:“我找张奶奶借书,下午上学等着用。”
“走,跟奶奶去拿。”张培英硬撑着翻身下床,领着孩子急匆匆走了。这时,老伴才发现,中午为她备好的药她还没来得及吃。
谁知她这一走,竟再也未能回来。


查看完整版本: [-- 博大的情怀——记优秀共产党员、一等残疾军人张培英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