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社会主义时代的文艺品格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1年01月 -> 社会主义时代的文艺品格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谦 1991-01-31 00:00

社会主义时代的文艺品格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社会主义文艺性质和特征笔谈

  社会主义时代的文艺品格
北京师范大学 刘谦
在中国作协暨《文艺报》社举办马列文论研讨班期间,本报文艺部与研讨班学员们进行了座谈,约请大家就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与特征等问题,以笔谈形式,开展讨论,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消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文艺界的不良影响,澄清思想和理论是非,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更大繁荣。现选其一部分发表,以飨读者。 
                       ——编者
社会主义文艺的规定性,即它的本质特征,还在讨论中。但其基本的方面是很清楚的,论者没有什么原则分歧。而对社会主义时代的文艺的理解,事实上是并不一致的。有一种理解认为:在社会主义时代,既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文艺,也有非社会主义性质的文艺,甚至还有反社会主义性质的文艺,因此,社会主义时代的文艺事实上是由不同性质的文艺构成的。另一种理解认为,我们所讲的社会主义时代的文艺,只能包括社会主义文艺和那些虽然没有达到社会主义文艺的高度但对社会主义、对人民有益无害的文艺,那些反社会主义性质的文艺是不应包括在其中的。我是同意后一种理解的。在社会主义时代,虽然反社会主义性质的文艺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由于它与我们所处时代的时代精神背道而驰,因而它是我们必须排斥的,是一定要走向没落的,当然是不应被划在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时代的文艺之内的。不光是这种文艺,就是那种虽然不具反社会主义的政治倾向但格调低下、毒害人们心灵的文艺,也因其与我们所处时代的时代精神相去甚远,而不应划在社会主义时代的文艺之内。对社会主义时代的文艺的理解,既不能过于狭窄(等同于社会主义文艺),也不能过于宽泛。只有这样,当我们讲繁荣文艺的时候,才能有一个明确而恰当的所指。我们要繁荣的,正是社会主义时代的文艺。
社会主义时代的文艺,有其特有的品格。第一,现实性的品格。这些年来,就是有那么一些人拚命鼓吹文艺创作要“淡化生活”,要“非社会化”,直至发展到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在这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下,一些文艺作品竞相标榜所谓“纯艺术”、“纯形式”等等,几乎走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对于这样的作品,广大人民群众给予了最合适的回报:不看!相反,对于那些具有深刻的现实性的文艺作品,广大人民群众则是热情地欢迎,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电视连续剧《渴望》之所以引起“轰动效应”,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深刻的现实性。我们强调现实性,并不是要求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去直接描写现实的社会生活,只是说社会主义时代的文学必须牢牢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要特别重视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第二,鲜明性的品格。所谓鲜明性,即主旋律鲜明突出。社会主义文艺是社会主义时代的文艺的主旋律。正是社会主义文艺,最充分地表现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满腔热情地讴歌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在“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鞭挞了阻碍我们前进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假恶丑,这样的文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鼓舞作用是巨大的。它在“四化”建设中所发挥的功能,是别的文艺无法代替的。因此必须大力提倡。完全可以这样说,不以社会主义文艺为主旋律,社会主义时代的文艺就必然导致名不副实,甚至名存实亡。第三,丰富性的品格。社会主义时代的文艺,既要有主旋律,也要有与主旋律协调的其他“音乐”,应该是一部雄浑的交响乐。这是丰富性的第一层含义。丰富性的第二层含义是,无论是作为主旋律的社会主义文艺还是作为其他“音乐”的那些对社会主义、对人民有益无害的文艺,都应在题材、体裁、风格、流派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等各方面“百花齐放”、多样化。没有多样化,社会主义时代文艺的繁荣便是一句空话。丰富性应该是社会主义时代的文艺的应有品格之一。


查看完整版本: [-- 社会主义时代的文艺品格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