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轰动效应”与现实主义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1年01月 -> “轰动效应”与现实主义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艾斐 1991-01-31 00:00

“轰动效应”与现实主义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轰动效应”与现实主义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艾斐
“轰动效应”这个词,是在文坛上“新潮”涌动的时候喊起来的。“新潮”作者们是非常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在群众中、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的。结果正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许多“新潮”作品没有像北京重演的《红灯记》、像电视连续剧《渴望》那样,引起广泛而强烈的轰动效应。
这可真有些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了。何以然呢?
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基本的原因,则在于轻视乃至蔑视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的思想力量和美学力量。历史表明,只有坚持走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其作品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强烈而广泛的轰动效应。
现实主义以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认识和再现客观世界与现实生活,坚持典型化的创作原则和情节——细节化的创作方法,创作主体具有忠实地、集中地、生动地再现社会生活和人性内涵的能力与机遇,达到将艺术生活化和将生活艺术化的美学目的,在作品中体现出震撼人心的美学力量,表现出现实生活和现实人性的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多样性,这有利于准确而充分地认识、把握和呈露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的形态,有利于沟通和启动审美主体的审美渠道、审美欲望、审美感觉和审美兴趣,并在这种沟通和启动中,实现以具体作品为中介的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的心灵和感情的共振与共鸣。
所谓“轰动效应”,就正是这样产生的。
革命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比起来,是更高和更新的一个美学层次,一种创作原则、一种蕴蓄着巨大思想力量和积极进取精神的艺术创造范式。革命现实主义除了具有现实主义的功能与特点之外,还具有鲜明的革命性、理想性和先进的思想性与丰富的美学蕴涵。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富于时代精神、思想力度和美学蕴涵的创作原则与创作方法。  《红灯记》、《渴望》之所以产生“轰动效应”,原因在于它们体现出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创作方法,对现实生活和现实人性进行了真切、生动、典型化和情节化的反映与表现,并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地勾勒了时代的轮廓,描绘了生活的驳繁,烛照了人性的底蕴,炫示了情感的真淳,扬励了理想的崇高,激励了坚韧的斗争勇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具象化地展示了美的情操和美的力量!在这些作品中,世相淋漓,思想丰厚,形象鲜明,情节生动,借人诉事,寓理于情,特别是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命运的逆顺沉升、是非曲直的鉴别评判,以及纯真的人性、热烈的追求与昂扬的精神所凝聚成的美学力量和道德力量,是足以像狂涛烈火一样摇撼观众的心、像春潮激浪一样撩动观众的情的。人们随着作品中的生活事态和人物命运的迁延与转折,抑制不住地要道出自己的褒贬,晾出自己的心迹,表露自己的人生观和是非观,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心灵的净化与感情的升华。
如果说“新潮”文学的某些篇什也曾一度产生过某种轰动效应的话,那更多的也只是在小小的“新潮”圈子里“轰动”的,决不像北京重演的《红灯记》、电视台播放的《渴望》那样,在全社会、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引起普遍的、强烈的轰动。文艺作品一旦与社会、与群众割断联系,只靠在一个小圈子里用互翘大拇指地捧,刻意制造出所谓的“轰动效应”,那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让那些迷惘于“新潮”的创作尽早尽快地回到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的轨道上来吧!那里永远有着无穷的激情与魅力!


查看完整版本: [-- “轰动效应”与现实主义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