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大别山的烛光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1年03月 -> 大别山的烛光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杨军 蒋文胜 1991-03-01 00:00

大别山的烛光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大学寒假见闻征文

  大别山的烛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系 杨军 蒋文胜
●破旧的教室,寒气袭人,夜晚的大别山异常宁静,摇曳的烛光伴着我整理采访笔记。
一个星期来,我参加“希望工程”考察团,考察了湖北麻城市牛占鼻乡的五个村子,真正体会到了贫困的意味。这里有相当多的孩子因家贫而失去了上学的机会。没有课本,没有铅笔,更不知道变形金刚是什么。记得在京进行考察培训时,岳西宽团长曾给我们看一张照片,那是延安的孩子们因为没有教室而只能跪趴在露天泥地上学习。当时,许多同学都流下了热泪。可今天,面对这严酷而又活生生的现实,我的泪凝固了,内心有一种急切的声音在提醒我:需要你奉献的,不是泪水,而是汗水!
大别山很穷,穷得点蜡烛都得精打细算。大别山又很“富”,因为它拥有一批无私无畏的建设者。那在烛光下帮我整理材料的矮桥小学唐校长,人过中年,伤病一身,仍陪着我东跑西颠。这个小学几乎所有教师都为学生垫付或代付过学费。在老师们资助下,有一个学生考上了省重点黄冈中学,并在全国化学竞赛中取得了优秀成绩,当他步行几十公里的山路回到家乡时,拥抱着老师满脸是泪,泣不成声。
这里的干部也兢兢业业。在我考察期间,乡领导亲自蹬着自行车送我翻山越岭。每当我们沿着陡峭山路向上蹬时,他们的背影总在我心里打上了重重的惊叹号:这不就是希望所在吗?在老师、领导的影响下,乡亲们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教育。在长途汽车上,人们纷纷给我让座;在各家各户,我受到了最热切的欢迎。他们说:“这是党派来的大学生,是来建‘希望工程’的呀!”谁能说山里人没有希望呢?
考察所到之处,乡亲们对“希望工程”都非常感兴趣。“希望工程”虽然只能资助部分失学孩子重返课堂,只能提供学杂费,但我想,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资助了多少孩子,更在于调动了全社会的积极性。山乡的许多教师,流着眼泪对我们说:“有你们的支持,我们才感到汗水没有白流啊!”或许,“希望工程”只是这辽阔大地的星星之火,但只要我们将火种传遍神州,希望之火不就能成燎原之势了吗?


查看完整版本: [-- 大别山的烛光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