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宁 |
1991-03-31 00:00 |
民族地区致富有路——访人大青海代表团
第2版(两会新闻) 专栏:
民族地区致富有路 ——访人大青海代表团 本报记者 于宁 李鹏总理的报告中提出,要继续贯彻执行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现行政策,积极扶持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这在青海省代表团引起强烈反响。几位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向记者发表了他们的见解。 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宦爵才郎代表说,少数民族人口占青海总人口的42.1%。过去10年,国家大力支援青海,给予的财政补贴相当于同期地方财政收入的2.3倍。国家积极扶持,是民族地区繁荣兴旺的必要条件。民族地区也要立足当地实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使国家的扶持产生最大效益。 来自乌兰县希里沟镇西庄村的撒拉族农民代表韩进孝告诉记者,他自费订了10年《人民日报》,感到眼界越来越开阔。他认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离不开农业这个基础。韩进孝是青海省最早的种粮专业户之一,9年来共向国家交售粮食18.5万公斤。随着逐步富裕起来,他还搞起养殖业、加工业来。他说,虽然如此,仍然要继续抓好粮食生产。 土族代表童成荣是海东行署副专员,他认为,要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干部很重要,干部的思想观念很重要。必须进一步克服保守、封闭的观念,增强改革、开放的意识,加强同内地、沿海地区的交往,注意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蒙古族女代表昂毛,既为本县10年来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而高兴,又为本县教育落后、人才外流而焦虑。她说,民族地区的繁荣,离不开人才。现在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只达到30%多,几年来全县没有一个上大学的。外面分来的大中专毕业生留不住,自1985年到1990年,就有206人调走,专业技术干部奇缺。希望国家在人才方面给一点特殊政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