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一支穿军装的建设大军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1年04月 -> 一支穿军装的建设大军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周必忠 1991-04-29 23:00

一支穿军装的建设大军

第6版(国际)
专栏:

  一支穿军装的建设大军
本报记者 周必忠
在朝鲜,无论是首都平壤,还是全国各建设工地,到处都能看到脚手架上、机器旁闪动着一个个朝鲜人民军战士的矫健身影。今天,他们用扛过枪、打过靶的手操起镘刀,抡动铁锤,正为建设自己的祖国流汗。
这是一支被称作是“穿军装的建设大军”。在西海水闸、顺川维尼纶联合企业、沙里院钾肥联合企业、平壤至开城高速公路等许许多多重点工程的丰碑上,都铭刻着他们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忠诚。他们军帽上的红五星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日前,人民武装力量部统一街建设指挥部负责人李京烈大校向记者介绍了有关情况。
一九八六年,朝鲜劳动党和政府为了缓和朝鲜北南军事对峙的紧张状态,主动采取措施,将十五万名人民军官兵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他们在保留部队的建制下,组成了一个新的“建设兵团”,隶属于政务院直接领导。“兵团”总部每年按照国家统一的建设计划接受任务,然后把它分解给下属各建设指挥部。由于这些从部队转下来的人民军战士,都是些从二十岁到二十六岁的壮小伙儿,他们很快就成为朝鲜社会主义建设中一支敢啃“硬骨头”的生力军,活跃在各处建设工地上。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是这支身穿军装建设大军的显著特点。“兵团”总部每年经济收入可观。它除去建设需要的各种费用开销和用于“兵团”战士的衣、食、住外剩余部分全部上缴国家财政。
按规定,在“兵团”干满三至五年,战士就要根据需要和本人情况,转到地方的工厂或其他部门工作。作为对“兵团”减员的补充,一是从部队复员下来的战士,一是高中毕业后到工厂干过几年活的工人。有时候,也根据任务的需要,从部队抽调战士来参加一段时间的突击性建设。采取这种形式,李大校认为有两点好处:
一是有利于培养年轻人的集体观念,增强组织纪律性。每个班作为一个最基层的集体,都制定有统一的作息时间表,对什么时候干什么,都有具体的规定。当然,在八小时工作外,也安排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
二是经济效益高。李京烈讲,他一九八六年从部队下来后,率领五千名战士来到光复大街建设工地,负责兴建杂技场、绫罗桥和扩建顺安机场,每项工程都是提前完成任务。由于工作出色,他一九八九年曾荣获金日成勋章。去年,他又接受了统一街五千户住宅的建设任务。到今年第一季度,全部住宅的主体结构、外部装饰已完成,室内装修也完成了百分之三十,剩下的到年底即可完成,交付使用。
当记者问他统一街建设任务完成后将干什么时,李京烈说,他的志愿是终身报效自己的祖国,只要国家需要,再累的活也可以干。
                   (本报平壤电)
(附图片)
朝鲜首都平壤的普通江畔,一幢幢新式建筑拔地而起,街头绿树繁花与江中碧波交相辉映,这里已成为人们理想的休息场所。
新华社记者 张锦芳摄


查看完整版本: [-- 一支穿军装的建设大军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