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让技术更好地为祖国服务——天兰铁路工地见闻之二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2年11月 -> 让技术更好地为祖国服务——天兰铁路工地见闻之二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陆灏 1952-11-28 00:00

让技术更好地为祖国服务——天兰铁路工地见闻之二

第2版()
专栏:

让技术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天兰铁路工地见闻之二
本报记者 陆灏
我在天兰铁路第四十一号隧道工地停留的时候,我听到工程师们不止一次地谈论过他们如何依靠了工人,征服了这座长达数华里的关内最大隧道。
四十一号隧道工程是在一九五一年六月开工的。如果按照原来天兰铁路于一九五三年六月通车的计划,第四十一号隧道的工程必须要在同年三月份完成。但由于隧道的土质坚硬,开始每天前进不过五公寸,后来逐渐提高到一公尺,以后,前进的速度便再也无法提高。
要是像这样进行,一九五三年六月隧道还打不通,按期通车就无法完成。这问题引起了全体职工的焦虑,有的工程技术人员说:“历来都是这样的,除此以外,别无办法。”但负责这个工程队的队长张振声是位工程师,他和协理员杨泽民等懂得依靠工人,他们说:那只有发动工人,大家共同想办法。
当时导坑工程是两人拿钎,两人打锤,四个人在一个上下、左右约二公尺的窟窿里进行工作。队部要大家想办法的号召在工人中引起了广泛地讨论,工人马万林、卢治平等,他们想到现在是四个人在那样小的地方工作,你怕碰我,我怕撞你,彼此妨碍。这样,还不如减少到两个人工作,把钎和锤的柄减短,自己拿钎,自己打锤。张振声等立即接受了这个办法,试验的结果,证明人虽减少了,但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而工率反而提高了。
张振声和杨泽民等同志,他们从实际工作中懂得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就到工人中去,把工程上遇到的困难全部告诉给工人。把工人看作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在马万林、卢治平等的单人打钎法的基础上,工人们又继续想出了两层三节的办法。这种工作方法,使本来只有两把钎子工作的导坑工程,变成五把钎子同时并进了。这样就使工作的进度每天达到三公尺。和开始时候相比,已经提高了两倍。
一九五一年十月份,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局长王世泰等同志到了隧道的工地,经过他们的调查研究,计算工期,认为第四十一号隧道还可以提前完成,天兰铁路也能在一九五二年年底提前通车兰州。
要提前通车到兰州的消息传遍了工地,使工程技术人员大为震惊。因为要按照在一九五二年年底提前通车兰州的计划,四十一号隧道的工程就必须比原计划提前八个月完成。
有的说:“这怎么可能,有点像开玩笑。”
有的是听了就摇摇头:“才进去二百多公尺,里头还不知道有什么玩意儿,肯定的说,一定完不成,一定完不成。”
有的说:“完得成,完不成,看看再说。”
张振声等眼看这种情况,想要先在工程技术人员中间通过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于是他就决心先到工人群众中去想办法。他先把这件事情告诉中队和小队的干部们,他们中间开始虽然也有摇脑袋的,但他们后来想了一想,都一致表示说:“可以的,干一下吧。”看到工人干部们都同意了,张振声等就觉得事情已经有了七、八十分把握,张振声自己想:这一次,让工人们来带动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吧。
由于张振声等在隧道的挖底、扩大、衬砌的过程中,都集中了两层三节法的能多容纳人和消灭工作当中任何空隙的优点,工作的进度大为提高。到了一九五二年的三、四月份,四十一号隧道东口导坑的进度已经达到八·三七公尺。工程按期完成眼看已不成什么问题。
事实就是如此。一个工程师,如果他不仅能够根据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办事,而且还能根据具体情况,听取工人群众的意见办事,这就能大大地使工程技术前进一步;不如此,就一定失败。
负责天兰铁路上第四十号隧道工程的工程师王肇欣,他就有过因为脱离工人,致使工程造成巨大困难的痛苦教训。
开凿第四十号隧道的过程是一场英勇和艰苦的斗争。隧道里到处是流水和泥浆,抽水机每天要从洞里抽出八十多吨水,水有时从工人的头上、脚下四周淌过。在洞内工作的人全身都为泥浆粘满,只能看到两只眼睛在转动,有的甚至眼睛也被糊住了。他们走出洞外,擦掉了眼睛上的泥浆,又回来继续工作,地上的泥浆更深了,陷在泥浆里的腿,要另外一个人扶着才能拔出来。
当隧道进入九十多公尺的时候,工程前进的速度是每天四公尺。工程师王肇欣为了要向前赶工,他只追求自己的愿望,不考虑工程面临的实际情况。他让工人们折去支撑的柱子刷帮。
在这个时候,隧道内已经出现了危险的征象。杂色土层掺着水,使导坑变成一个泥浆的世界。泥浆的相互拥塞使洞内的压力越来越大,支撑的柱子有的已经弓了起来,柱子旁边鼓着的泥浆有的把柱子都裹住了。
有经验的工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只要用斧头敲敲柱子,听听声音,就会知道柱子上已经担负了多大压力。当时,工人们说:“我们不能再像这样前进了。”他们觉得目前柱子的压力已经很大,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前进四公尺,应该前进二公尺,或者更少一些,采取稳扎稳打的办法。只有稳扎稳打,才能减轻和克服各种困难,顺利完成导坑、刷帮、衬砌的全部隧道工程。如果再像过去那样猛进,洞顶有沉陷的危险。
但王肇欣的意见不是这样。他说,“我们是掌握计划的,你们只管做工,不要管别的。”
“你是工程师,我们是工人。”工人们说:“我们的意见,你不能听听吗?”
王肇欣非但不听,而且大发雷霆,他说:“不管你们同意不同意,我叫你们做,你们就要做。”
工人们一连折了八根柱子就折不动了,工人们都说:“不能折了,再折就有危险了。”
王肇欣蛮横的说:“你们胆小!你们怕死!”
元木已经不能再用一般的办法折去,工人们用斧子砍元木,元木是砍断了。但是,这时候在九十公尺的地方,山顶上有一块十几公尺到二十几公尺宽的地面已经越陷越深整个陷下来有一公尺多深。
山顶的地面向下沉陷,就使隧道的顶部动起来。在隧道的支撑受到了更大的压力以后,到处压得咯吱咯吱发响,有的则已经呲牙裂嘴,湾湾扭扭的折成几段。有的三、四公寸粗的元木也被压酥了。
由于王肇欣的疏忽,四十号隧道工程就陷于更为艰难的境地。隧道工程的进展有时候每天艰难地只能前进数公寸;有时候,每天挖两方稀泥,但坍下来的倒有一方半。结果还是依着工人群众的意见,放慢了工程的前进速度,稳扎稳打,才逐步克服了重重困难,稳当地完成了隧道工程,让火车从巨大的山峒中开过来。
事实对于技术人员是最好的教育。
我在第一工程队认识的工程师沈启印,他告诉我在去年七月的时候,局里来人要求他的工作单位能在一九五一年内完成六百公尺衬砌,比原计划高出约一倍。他听了以后,心里想:这是让下级为难哩,根本办不到的事,是瞎说。他看见工人们的热情很高,他暗暗说:“热情是很高,但光凭热情不能打通山峒呀。”
按沈启印的看法,在旧中国,隧道的衬砌每天只是五公寸,四十一号隧道开始衬砌的时候,每天的进度也是五公寸,这在他看来像是合理的。但到了八月以后,每天的进度到了两公尺,这已经使他大为震惊。有一天,沈启印到峒里去,故意问小队长朱璟:“是否还能再提高?”朱璟充满了信心回答说:“可以。”不几天,工人们商量了缩短运送混凝土的时间,改良了工具,每天进度就达到了六公尺。这件事给沈启印的思想以极大的震动,他看到很多工程上明明办不到的事,但工人们却一件一件都办到了。他觉得自己再要那样清高,再以为只有自己是劳心的,是有智识的;工人是劳力的,是没有知识的,这实在太没有道理了。
当沈启印感到自己的工作和工人群众的劳动热情十分不相称的时候,这就开始逐渐缩短了他和工人之间的距离。他说:“开始感到这一点,我就慢慢愿和工人同志们靠近了,当我和他们站在一起的时候,我有一种异常温暖的感觉。”
过去只坐在办公室,不大到现场去的沈启印,现在是看见天一下雨,他的心就不安宁了。有时候,雨还没有停,天已经黑了,他还往现场上跑,看看材料有没有被冲走,基础冲坏了没有。有一次,听说有一座便桥被水冲了,到处找不到沈启印,人们赶到现场,他其实已经早到那里了。
一个工程师,当他真正懂得依靠工人的时候,他就能使自己的技术得到无尽的援助,使自己的技术见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他就不会再故步自封,不会再自己觉得了不起,别人看他很可笑了。(附图片)
天兰铁路四十一号大隧道竣工通车时的情形


查看完整版本: [-- 让技术更好地为祖国服务——天兰铁路工地见闻之二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