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蓝国焕的丰产经验为什么没有在我们区里推广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2年12月 -> 蓝国焕的丰产经验为什么没有在我们区里推广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景山 1952-12-30 00:00

蓝国焕的丰产经验为什么没有在我们区里推广

第2版()
专栏:

蓝国焕的丰产经验为什么没有在我们区里推广
松江省双城县第十一区区长 王景山
松江省双城县十一区仁和村蓝国焕的小麦丰产经验,已经有三年的历史;他的经验经过许多次的科学分析和群众的讨论,早已证实是可以大量推广的。我们原应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可是,我们还没有把这个经验推广起来。
当一九五○年蓝国焕创造出来小麦丰产纪录时,没亲眼看见的群众说蓝国焕“吹气”;即或知道的,也是半信半疑地说:蓝国焕打了“宝场”。个别的群众还说:“蓝国焕胡整哩,瞎子拣驴蹬,套脚上啦。正经庄稼人没有那么干的。”当时我也没有深入钻研蓝国焕的丰产办法,就被农民这种落后的保守思想征服了,也认为蓝国焕的丰产,仅可以在小块园地上试验,大面积推广怕群众不接受。我并且怕推广不好少打粮遭到群众反对。可是,去年仁和村的个别户和蓝国焕互助组的二十来户学习了蓝国焕的耕作方法,结果都多打了一倍到两倍的粮食。当时,我们虽然也开始推广蓝国焕的耕作经验,可是,就没把蓝国焕的丰产经验加以系统地总结,而是盲目地、“断章取义”和一知半解地去宣传蓝国焕的丰产方法,致使农民在学习蓝国焕的丰产经验上只单纯采取一条——“密植”。结果,不但没有使蓝国焕的丰产经验在群众中得到进一步证实,相反地还造成了不良影响。很多农民不根据具体条件,地没翻,粪不上,光在播种量上增加了一、二倍,就很得意地说:“咱也种上密播小麦啦。”结果,麦子长得焦黄,群众起名叫“地八寸”。万隆村一个老乡这样种了八亩小麦,长的又矮粒又小,比用旧耕作法种的麦子还少打了一石来粮。
今年高岗主席提出五、六年内使农业生产量提高一倍,秋季县委又提出双城县一九五三年要出现五万三千垧大面积高额丰产田。我想:五年来双城就只出现了一个蓝国焕,大面积高额丰产恐怕不可能。后来报纸上发表了肇源近万垧地大面积丰产的消息;在本区的丰产评比运动中,又出现了很多丰产户。仅仁和村一个村就有三十多户丰产户,够中央奖励标准的就有五户。这些事实使我大吃一惊。我想,我是一个区长,不但不能大胆地推广先进经验,领导农民多打粮食,反而跟在群众后面跑,这充分说明我们走了尾巴主义的道路。群众的增产情绪是高的,就是我们没有领导,给群众造成了很大损失。来年我们区计划种三千垧小麦,计划要有一半采用蓝国焕的办法种植。我们已发动群众积出了足够粪肥(每垧地可上四十车混合粪),并且还有三千来垧地作到了秋翻地、秋施肥;一般都串换了优良品种。只要我们领导干部能克服过去那种“一般化”的作风,加强技术学习,认真地去总结群众的丰产经验,加强对互助组的领导,那么,蓝国焕小麦丰产办法是有把握在我们十一区普遍推行的。(江宗昌记)


查看完整版本: [-- 蓝国焕的丰产经验为什么没有在我们区里推广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