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全国加快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2年11月 -> 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全国加快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田纪云 1992-11-30 00:00

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全国加快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第2版(经济)
专栏:

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
——在全国加快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田纪云
(1992年11月18日)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党的十四大刚刚举行不久召开的,也是自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改革开放更大规模展开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会议围绕如何贯彻落实十四大的有关精神,加快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步伐,继续提高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形成东、中、西部地区相互促进全面发展的新局面这一主题,交流了经验,讨论了政策,探讨了路子。这次会议对进一步推动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第三步宏伟战略目标,将起到意义深远的促进作用。
一、乡镇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
80年代以来,我国改革与发展中一项最为引人注目的重大成就,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小平同志曾经用“异军突起”这四个字概括乡镇企业的发展,非常恰如其分。
当初我们谁也没想到,在短短的十几年间,乡镇企业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1991年,全国乡镇企业产值11621亿元,乡镇工业产值8709亿元,分别占全国社会总产值、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6.5%和30.8%。预计今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将超过1500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30%以上。全国社会总产值从1000亿元发展到1.1万亿元,用了31年时间,而乡镇企业从1000亿元达到1.1万亿元,仅用了8年时间。
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国家的贡献与日俱增。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上交国家税金累计达2356亿元,仅1991年就向国家财政缴纳税金454亿元,占全国税金的15%;从1985年到1991年国家税金净增量中,乡镇企业净增占33.5%。在一些乡镇企业较发达的县,乡镇企业税金已占县财政收入的70%左右。1991年,乡镇企业出口商品交货额达670亿元,占全国外贸收购总额的29.6%,为国家创取了大量外汇。由于乡镇企业主要是靠自己发展起来的,国家除了给予某些政策上的优惠以外,基本上没有直接投资,资金、人才、技术、设备和能源、原材料等是以较高价格通过市场获得的,因此对国家的贡献基本上属于净贡献,在相当程度上超过了名义贡献额。
乡镇企业的崛起,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单一经营种养业,1980年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占68.9%,非农产业占31.1%。随着乡镇企业的强劲崛起,1987年农村非农产业就突破了50%,1991年已达到61%。乡镇企业就地安置了农村富余劳力9613万人。仅1991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就达1305亿元。“七五”期间农民平均纯收入净增的1/3来自乡镇企业,在乡镇企业发达地区,农民收入70%左右来自乡镇企业。到1991年乡村集体企业已形成3300亿元的资产,占集体财产的80%左右,成为农村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在农村的主体。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非农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城市化进程。尤其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附近,一大批具有现代生活特征的小城镇正在不断地出现,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乡镇企业还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从1985年的419亿元增加到1991年的2108亿元,近6年来就增长了4倍,对各种农副产品出现的卖难起到了缓解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七五”期间乡镇企业的利润向农业投入累计279亿元,仅1991年就投入86亿元,超过了国家计划中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总和,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现代化建设。
总之,乡镇企业是出自9亿农民的意愿而蓬勃兴起的。如同家庭联产承包制一样,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举。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形成如此强大的经济实力,对国家做出如此之大的贡献,不能不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伟大奇迹。
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当然是与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分不开的。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它自身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好机制,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机制。
什么是市场经济的机制呢?我认为,首先,就是企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的机制。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生产多少都听命于市场需求,由市场来决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乡镇企业正是由市场来决定其生产的,其旺盛的生命力正是来源于市场经济。市场上缺什么,它就生产什么,数量、品种、质量、价格都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同时它的原材料,所有的投入品都是来自市场,因为从它出生的那天起,在国家计划的大盘子里就没有它的份额。外部环境逼着它面向市场,走向市场,在市场上参与竞争,也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其次,就是企业生产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机制。企业要做到面向市场生产,自身就必须有完全独立的经营自主权,投资、价格、用工、分配等都由企业自行决定。同时,企业的财产预算约束边界必须是硬的,只有盈利企业才能发展壮大,亏损必须由企业自己承担,直到破产倒闭。乡镇企业正是具有这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兴办乡镇企业是农民自己筹措资金,银行的贷款也必须到期归还,所以自然十分珍惜。为什么乡镇企业在遇到困难时,职工宁愿不发工资,加班加点工作,也要让企业摆脱困境呢?因为职工懂得,企业是他们自己的,他们的命运与企业牢牢捆在一起,没有别人能够救他们,只有自己救自己。另一方面,乡镇企业也没有那么多婆婆,唯一的主管部门就是各地的乡镇企业局,中央一级只是在农业部中设立一个乡镇企业司。这个管理机构本身也不直接掌握什么资金、物资、外汇,没有实际上也不可能直接插手乡镇企业的经营,只是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宏观管理、指导和服务。没有把自己管死的“婆婆”,没有把自己封住的“笼子”,看起来似乎势孤力单,实际上却有利于乡镇企业的优胜劣汰,蓬勃发展。所以,乡镇企业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显示出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所没有的活力。全国每年有几万个乡镇企业倒闭,又有几万个、十几万个新冒出来。政府既不去干涉,也不运用传统计划经济保护它们的弱点,而是引导他们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磨练成长。经过市场经济的一次次洗礼,乡镇企业终于练就了一身强健的肌体,在重重困难挫折中逐步由弱到强,至今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举足轻重的力量。尤其在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带,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
第三,就是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机制。乡镇企业的干部不论年龄,不管资格,不计身分,只要有能力就上,不行就下;职工不行就辞退,回家种地去,还没有听说哪里的乡镇企业因为辞退职工而发生罢工或闹事的。
乡镇企业正因为有了这种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才能发展得这么快,总体效益才会这么好。当然,乡镇企业的机制并非十全十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政策环境也亟待改善,所以我们说乡镇企业只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和完善,还有赖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但是,无论如何,乡镇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确实走在前面了。从长远看,发展乡镇企业乃是我国农村实现小康乃至走向富裕,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难点是在农村。农村实现小康目标最重要一条标准,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如按全国农民2000年达到人均纯收入1100元计算,从1990年到2000年必须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递增5%,这个任务是相当艰巨的。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较少,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高,就全国来讲,单靠发展农业实现小康目标是很困难的,必须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二、三产业,农村乃至全国的小康目标才能实现。即使农业要增加收入,单靠提高农产品价格不行,主要靠发展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这也有赖于乡镇企业。只有发展乡镇企业,使更多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才能为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创造条件,带动农业出现新的飞跃。而这种规模经营和集约化不是归大堆,走老路,基本形式是实行集体或大户联产承包和专业化经营。同时,劳动力的转移和规模经营的发展,又将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铺平道路。乡镇企业在十多年间吸收的劳动力相当于三十几年里城市大工业吸收的劳动力总和,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发展起了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使工农业、城乡间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从更深的层次上看,发展乡镇企业的意义绝不局限于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对我国整个经济体制从原来那种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来,也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几十年来习惯于计划经济的一套管理办法,现在要让它们转到市场经济轨道上来,需要一段时间,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的推动。而乡镇企业在计划经济中没有位置,只能按市场经济的路子来搞,结果它发展起来了,在工业中乡镇企业产值已占到1/3,也就说工业的1/3已变成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这么大一片土地上生长起来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既增加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压力,又为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活力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必然有利于促使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变机制,转向市场经济,从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全面建立。
总之,乡镇企业的崛起,为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和有效的途径,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同时,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能够运转得很好,是我国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只要我们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9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会取得远远超过80年代的更加伟大的业绩。
二、乡镇企业西进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尽管这些年来,中西部地区经过努力,经济发展取得了相当大成绩,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还是一个薄弱环节。1991年乡镇企业总产值中,东部地区占65.7%,中部地区占30.1%,西部地区仅占4.2%;1991年东部与中部地区农业人口人均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差距是1858元,其中81.2%来自乡镇企业,东部与西部地区差距是2247元,其中来自乡镇企业的部分占89.8%。1991年东部地区农民人均收入927元,其中24.4%来自乡镇企业,中部农民人均收入为596元,18.3%来自乡镇企业,西部农民人均收入566元,来自乡镇企业的仅占11.6%。东西部农民人均收入的差距是361元,其中来自乡镇企业的差距是161元,占44.6%。
以上数字说明了一个基本事实,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差距上。这个差距的存在不仅会影响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小康目标的实现,而且将影响到全国经济的发展和小康目标的实现。现在,要根据党的十四大精神,在继续提高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的同时,必须加快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目的就是要逐步缩小中西部与东部之间的差距,促进全国11亿多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完成的一项历史性任务,是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
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发挥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不仅可以增强中西部地区本身的经济活力,加速实现小康目标,而且可以增强社会购买力,拓展和培育国内市场,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加快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也是促进我国政治稳定的重要保证。中西部地区人口占我国人口的2/3,其中有的是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此,加快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尽快脱贫致富,逐步改变社会经济面貌,这不仅是经济建设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今后中西部地区能不能加快发展,直接关系到增强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关系到边疆国防的巩固和毗邻各国的友好相处。中西部地区的革命老根据地,过去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帮助这些地区加速发展经济,尽快使农民富裕起来。
江泽民总书记在向党的十四大所作报告中指出:“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特别要扶持和加快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全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按照十四大的精神,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我们应当看到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已经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经过十多年来的艰苦努力,中西部地区已经初步解决了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刚刚跨越温饱线的农民,表现出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的脱贫致富的愿望和积极性,这将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主动力;二是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从沿海开放到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的开放,从工农业到金融、外贸、保险、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开放,都给中西部地区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创造了新的条件;三是中西部地区有丰富的资源优势,特别是有农业资源、林业资源、矿产资源、水与水电资源、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四是中西部有一个尚待开发的广阔市场。中西部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将为全国提供一个巨大的市场;五是中西部地区适应市场需求又有当地特色的乡镇企业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出现了一批好典型,创造和积累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可贵的经验。这些都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创造了条件。总之,我们既要正视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所在,同时看到中西部相对于东部的优势所在,从而树立信心,抓住机遇,急起直追,迎头赶上。
我们强调加快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决不是要抑东扬西,放慢甚至限制东部地区的发展,而是同时也要求东部地区在提高中更快更好地发展。东部地区要发展高新产业、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腾出一部分商品市场,一些资源加工型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了,可以为东部地区发展高尖精产品、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条件,同时也为东部地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因此,东中西部地区之间是优势互补、经济互利、共同发展的关系,我们要以东部发展带动中西部发展,中西部发展又有利于东部提高,从而实现全国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大提高。
要加快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步伐,就必须解放思想,总结经验,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发展路子。解放思想的关键在于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长期以来,思想认识上“左”的影响或者糊涂观念,若明若暗,时起时伏,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一些同志的行动,阻碍着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加速发展。例如:认为农民就是种地,务工经商是不务正业;认为发展工业是城市的事,是国家的事,农民办不了;认为发展乡镇企业会影响农业的发展和国有企业的主体地位;认为乡镇企业的存在争了国有企业的市场、资金、人才、原料和能源,影响国家计划;认为乡镇企业是以小挤大、以落后挤先进,是“不正之风”的风源;认为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会产生两极分化,不符合社会主义方向,等等。对于这些“左”的或者糊涂的认识必须坚决予以消除。同时,要学习东部地区发展的经验,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清除等、靠、要的依赖观念,依托市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路子。
根据中西部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今后中西部乡镇企业应采取什么样发展战略呢?我认为,总的是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坚定不移地贯彻“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开发加工为突破口,二、三产业一齐上,依靠科技进步,加强企业管理,促进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的发展。
第一,培养启用各类人才,是加快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根本大计。发展乡镇企业,人才是关键。中西部地区人才缺乏,但也不是没有人才,关键在于我们去发现、去发掘。只要我们彻底丢掉传统观念,坚决破除“左”的思想束缚,而且只要我们的激励政策真正兑现,人才就会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各级政府要下决心,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为乡镇企业创造一个大胆使用人才、积极吸引人才、加速培养人才和坚决保护人才的环境和条件。一要大胆选拔和放手使用那些敢想敢干,善于经营,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各种农村能人,即使是过去犯过某些错误但有一定专长的人才,只要基本素质是好的,就要大胆地启用。他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发展商品经济的积极分子,是市场经济的开拓者,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率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我们要为这些能人构筑更大的舞台,使他们充分释放自己的能量,发挥带头、示范和骨干作用。农村党员要带头兴办企业,勇于带头脱贫致富。各地要围绕人才做文章,大力发展“能人经济”,形成“政府搭台,能人唱戏”的新局面。在私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在自愿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农民参股和集体参股等形式,逐步引导到股份制企业(包括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轨道上来。二要以各种形式开发利用社会人才资源,培养引进人才,包括已经离退休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把向乡镇企业输送人才作为一项加快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荣任务。三要结合机构改革,实行“小机构,大服务”,采取“开笼放鸟”的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励那些有才能、有志向从事经济工作、技术工作的同志,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创办、领办乡镇企业。四要鼓励和提倡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企业工作,施展才华。五要继续倡导和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国营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向乡镇企业流动。六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学,培养乡镇企业人才。各地区、各企业要制定吸引人才的各种优惠政策,并坚决兑现。对在发展乡镇企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要给予重奖。
第二,实行“多轮驱动、多轨运行”,是加快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中西部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滞留在土地上,缺少新的就业机会,在所有制形式上更需要放开,实行“多轮驱动,多轨运行”,乡(镇)办、村(村民小组)办、联户(农民合作)办、户(个体、私营)办企业以及股份制(包括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一齐上,不限比例看发展,不限速度看效益,哪个“轮子”转得快就让它快转。不必担心这个快了,那个慢了,这个多了,那个少了。不同地区生产力水平不同,几个“轮子”不可能在每个地区都以同样的比重、同样的速度转动,适应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轮子”必然要转得快一些。在那些贫困落后、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办乡村集体企业缺乏条件的地区,可以放手发展个体、私营、联户企业,进而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不论是何种经济成份,在政策上要做到一视同仁,创造平等竞争的条件。对于那些在竞争中发展得快,发展得好的企业,只要是合法经营,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决不能拘泥于所有制性质问题,搞“唯成份论”,不能歧视、限制甚至打击个体、私营、联户企业。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农村涌现出大批不同类型的股份制企业(包括股份合作制企业),这类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一方面适应农村现实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在自愿基础上筹集民间资金,聚集各种生产要素形成新的生产力;有利于明确企业产权关系,促进企业更加完善经营机制;有利于强化职工主人翁意识,增强企业凝聚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各地要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推广。
第三,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是加快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产业发展领域上,中西部地区应当比东部地区放得更宽、更活。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都要从中西部地区实际情况和加快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因地制宜地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创造有利于开发资源的条件和政策环境,切忌搞“一刀切”。只要市场需要、保证质量、有效益、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违背法律,能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速度能多快就多快。不限规模大小、速度高低。当然,在决定发展规划和具体项目时,要从实际出发,仔细论证,慎重决策,讲求效益,不要一轰而起。就中西部大多数地方来说,要积极发展以农业、林业资源开发和农产品运输、储藏、保鲜及多层次加工、综合利用的“绿色企业”,以运输业、商业、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和手工业、采矿业、建筑建材业、劳务输出等产业起步,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企业为重点,扬长避短,发展本地优势产业。要综合开发利用水和水电资源,大力发展地方中小水电和乡镇供水,为地方经济和乡镇企业提供能源和用水。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生态条件比较差的地区,尤其要注意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紧密结合起来。
第四,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当集中,是加快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一个重点。总结过去经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中西部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尤其工业企业不能走“遍地开花”的路子,也不能不切实际地搞消灭“空白村”之类的活动。而应从市场、资源、人才、交通、能源等综合条件出发,主要依托现有集镇,相对集中发展,使乡镇企业和集镇建设同步推进,取得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成果。这样,有利于扬长避短节省资源,有利于产业合理布局,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有利于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试办依靠科技、起点较高的工业小区,以工业小区建设带动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各地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城市国营企业和外商到中西部地区创办各种企业。在相对集中发展的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对于一些不宜集中经营的家庭手工业、服务业等,该分散的要分散,发动千家万户、千军万马一齐搞。
第五,加强横向经济联合,是加快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有效形式。中西部地区有不少管理好、经营好、效益好的乡镇企业,其中大部分是联合兴办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联合,才能上规模、上档次,才能提高质量、提高效益。中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当前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进行升级换代,以及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开放的大好时机和有利条件,打开省门、县门、寨门,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创造良好的环境,实行多种形式的东西联合、城乡联合,国有企业与乡镇企业联合,实行以东带西、以城带乡、以大带小,做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要敢于让利,不怕“吃亏”,积极与东部发达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三线军工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以扩散加工配套、技术转让、共同投资等形式,实行经济技术联合与合作,引进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搭桥牵线,大力鼓励和支持东中西部大跨度横向经济联合,凡是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兴办乡镇企业和乡镇联营企业,可以享受当地的优惠政策。要继续倡导对口支援。这几年来,东中西部地区干部交流,对于推动东中西经济发展与两地合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应坚持下去,并不断发展。中西部地区还要利用有利时机、有利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乡镇企业,尤其是开展边境贸易与合作,有条件的地区可兴办境外企业。
第六,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是加快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现在我国经济体制正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为了加快商品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特别是广大农村市场。要重视市场信息,按照市场需要,开发资源,组织生产,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各级政府要重视搞好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和专业市场,特别要重视发展边境地区的贸易市场。要打破垄断,搞活流通,积极鼓励农民和乡镇企业进入流通领域。并且要积极建立和充分发育人才、技术、劳务、资金等要素市场,并逐步与全国性、世界性市场接轨,形成大流通、大市场。努力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样,可以形成强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使乡镇企业从过去千辛万苦到处跑,到处找的困境中解放出来,逐步转向日益完善、公平的市场满足各自的需求。通过要素市场使供需直接见面,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以形成新的生产力。这种要素市场,对中西部来说,尤为迫切和重要。资金短缺,是制约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国务院决定,从明年开始,到2000年,每年由中国人民银行为中西部地区单独安排一笔专项贷款,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还要搞活农村金融,广辟乡镇企业投资渠道。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不仅要依靠行政手段对乡镇企业进行宏观指导、管理、协调、服务,还要努力通过抓要素市场建设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把要素市场作为新型第三产业来抓。
三、加强领导,积极扶持,为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创造更宽松的环境
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企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和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一样,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不容否认,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差一些,乡镇企业发展的难度也大一些,但只要抓住机遇,路子对头,措施得力,政策正确,上下左右、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必定能够加快发展步伐。也应该肯定,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过去贫困面太大,粮食不过关,各级领导需用很大的精力去解决广大群众的温饱问题,抓农业抓粮食,这是正确的。同时对乡镇企业越来越重视,并且取得了明显成绩。随着农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中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有着同全国人民同步奔小康的强烈愿望,加快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已到了历史性的重要关头。
机遇千载难逢,稍纵即逝。如何抓住有利时机,加快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一些地区的经验表明,很重要的一点,是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发展乡镇企业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从现在起,中西部地区各级领导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一项战略任务,摆上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省、地、县、乡政府的主要领导都要亲自抓,及时研究解决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只要主要领导重视,摆上位子,各方面的困难就能够比较容易克服,工作局面就能很快打开。省、市领导在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前提下,一手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手抓好乡镇企业;地、县领导一手抓好农业,一手抓好乡镇企业。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中西部地区的县级政府在发展二、三产业上,要逐步转移到以发展乡镇企业为主的轨道上来,在积极富民的同时实现富县的目标。
加快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除了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加强领导之外,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大力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有关部门,都要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把支持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作为贯彻执行党的十四大精神,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实际行动,要急乡镇企业之所急,想乡镇企业之所想,努力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搞好服务,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
在这个方面,总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树立为全面发展国民经济服务的思想,既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又要为乡镇企业服务。应当看到,乡镇企业同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样,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在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各有关部门都要积极为发展乡镇企业服务;二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碰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其本身也存在不少缺陷和弱点。各有关部门都应当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主动地进行调查研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制定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与国务院的文件相配套,真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促进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三是抓紧清理有碍乡镇企业发展的文件和条例。前些年从国民经济紧缩的要求出发,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分别下达了一些控制乡镇企业发展的文件和条例,要抓紧进行清理,其中有的需要废止,有的需要修改补充。属于哪一级政府、哪一个部门下达的文件或条例,由哪一级政府、哪一个部门进行清理。各级政府都要把这项工作抓紧做好。
同志们,90年代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到本世纪末,要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实现全国小康,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各地要按照十四大确定的基本方针、原则和政策,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为全面振兴农村商品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奠定下个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更大发展的基础而努力奋斗。
(新华社11月29日电)


查看完整版本: [-- 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全国加快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