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黄河金腰带上的明珠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2年11月 -> 黄河金腰带上的明珠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蓝光 1992-11-30 00:00

黄河金腰带上的明珠

第8版(副刊)
专栏:

黄河金腰带上的明珠
蓝光
由于自己的孤陋寡闻,要不是受到内蒙古乌海市党政领导的接待,到这个改革试验区评选第六届优秀剧本奖,还真不知道数千年来曾经是游牧民族、土地面积约2350多平方公里的地区是如此美丽:集高山峻岭、黄河景观、塞外草原、无垠瀚海等自然风光于一身;如此富饶,是塞外煤城,乌金之海,原煤储量达44亿吨,还有盐、碱、芒硝、石膏、铅、锌等多种矿石,同时又如此文明:蒙、汉、回、满等25个民族聚居在这里繁衍生息,有罕见多彩的古文化艺术遗迹:秦汉时代的古城,建筑宏伟的伊斯兰教清真寺、西夏陵,特别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陵墓还完好地矗立在贺兰山旁。更为珍贵稀有的是刻在岩石山坡上的卓子岩画,多是人面像,黑夜发出亮光,画的边沿突起,是刻上去的,据说可追溯到青铜时代,文物专家尚在研究中。
最让人开眼界的是现在改革开放后的群众文化生活。我们来到蒙族的一位乡长家,他家有十几口人,拥有五六百只羊,开有服装店,还有牛马多匹,剪下来的羊绒羊毛很值钱,据说有百万家私,新盖起来的瓦房就是五大间,每间20多平方米,厨房、仓库、浴室等在后院里,两辆摩托车。一家人和睦相处,会唱会跳、待人热情,对我们这批从北京来的搞文艺工作的客人备加欢迎,特邀请了县和乡的歌舞团演员和他家二三十人跳起蒙古歌舞,满炕满桌摆起酒和抓羊肉,分批到每个客人面前敬酒,并唱着祝酒歌。四五十度的白酒,不喝干一杯不行,还得唱个歌和跳个舞,真难为了这十几个搞剧本创作和评论的汉族文艺工作者了,只好即兴写诗或题词。我们大家都“醉”了,被兄弟民族的热情好客、纯朴豪爽、能歌善舞的景象陶醉了。富裕起来后,县、乡都有专业和业余文艺宣传队,他们密切盼望中央和省市的专业团体来演出并辅导他们提高艺术水平。
“大家去看看吧,耳闻不如目见。”书记张海旺挤进来说。矿长孟来发说着兴趣就来了,禁不住唱起他和老张两人作词的王虎山矿歌。张海旺也唱起来。以后便由他们的宣传队表演节目。合唱、独唱、舞蹈和一个喜剧小品,然后一群人带我们到花园去了。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眼一亮,这个别致的花园仿西湖和颐和园景色:有高山峙峰,有小桥流水,桥栏杆是像长城一样弯弯曲曲围起来直到桥头,珍奇的木化石,牌坊“祥和亭”矗立在花园门前。通过两排玻璃门还有阅览室,各地的书报杂志随手翻阅,一排展览厅摆满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和虫鱼,目的是让职工认识祖国各地的宝藏,增长知识和见闻,做有文化的工人。矿领导立意要大家“地下有安全感,地上有舒适感,做人有自豪感”,因而没有一个职工愿意离开王虎山,而外地来求职的有成百上千的人,最可贵的是矿长和书记两人没有什么“核心”与“中心”的矛盾,而是同心同德同年生(都是45岁)。关键在领导,才能上下一条心。我们在王虎山矿也看到了他们的机械化、现代化的管理和文明生产系统,看到企业文化采取的种种措施都是为提高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看到了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文化技术素质已化为生产力。
乌海之行使我们这些专业文艺工作者感触最深的是要深入基层,和广大群众相结合。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脱离群众,脱离社会日新月异的生活,才会产生戏剧危机。这次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眼乌海市这颗光彩夺目的明珠,相信还有更美的精神风貌蕴藏在他们灵魂深处。


查看完整版本: [-- 黄河金腰带上的明珠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