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苏州水乡行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2年01月 -> 苏州水乡行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伍杰 1992-01-31 00:00

苏州水乡行

第8版(副刊)
专栏:

苏州水乡行
伍杰
我有七年没有到苏州了,上次到苏州是1984年。这次来是参加《中华大典》的一个论证会。会后,热情的主人一定要我们到水乡看看。看看水乡面貌,看看这几年苏州农村的变化。
对苏州农村,早已心向往之。到会的虽然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专家,听了这个消息,无不欢欣雀跃。
第一站是甪直镇。这是一个很小的镇子。距苏州市区50华里。相传是春秋时吴王阖闾的离宫,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了。镇西有称为江南四大名刹的保圣寺。寺内有9座泥塑罗汉。塑得栩栩如生,在国内有名。晚唐诗人陆龟蒙、皮日休,时人称为皮陆,常在此作诗酬唱。明代吴门画派沈周、文征明也常聚此镇作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青年时期曾在此执教,执教时以这里为背景,写了许多名篇。他去世后,墓葬于此。这里建有他的纪念馆。主人告诉了我们这许多故事,更增加了对我们的吸引力。
是的,只有走过了这条路,才知道什么是水乡的滋味。沿途湖荡星罗棋布,河道纵横交错。公路宛如在水中行走。原野如织、如锦、如画。大地如浮在水面。在柔和的阳光下,阵阵暖风,水在荡漾,大地也在浮动。河道湖面,船如繁星,它们满载货物,往来如飞。看来,船是水乡的主要交通工具。湖中有一座座极小极小的吊楼,矗立水面,大概是为养鱼而建。建者无心,看者有意,它们有规律地散布在湖水中,形成了水乡的独特景色。放眼望去,在水边,在天涯,是一座座崭新的二层小楼。苏州农村,人均只有一分多地,地贵如金,只能向空间发展。所以,农民的房屋,都建成小楼。这些小楼,雪白的墙,衬托着黑色的、灰色的、红色的瓦,和绿树、碧草、湖光、帆船交织,融为一体。你想想,它们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如果写生,一定能画出世界上最美的画。可惜,我不善丹青。
我们就是在这幅绝色的图画中穿行,边行边看,看得眼花缭乱,行得如醉如痴。这甪直镇真是名不虚传,镇内河道交错,小桥密布。桥,是小镇的一大景观,也是小镇的特色和标志。据说,现在还有宋、元、明、清的古老石桥40座,三步两桥,桥桥相望。有多孔的大石桥,也有小巧的半步桥;有宽敞的拱形桥,也有窄窄的平顶桥。这些桥,风格迥异,千姿百态。映在水中,别具风情。人们说:“到仔甪直勿看桥,等于甪直勿曾到”。可见桥在甪直镇的地位。小镇能不为有这些桥而骄傲么!
镇民既古朴,又文雅,既忙碌,又悠闲。从他们得意的神色中,看出他们对生活的追求与满足。一位农民颇为自豪地告诉我:前些年,这里没有公路,交通不便,很封闭。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好处,修通了公路,北通苏州,南达上海。交通方便,港台企业家争着来投资,合资办厂,你没有见吗,合资企业到处都是。除了合资的,还有许许多多我们自己办的企业。每家每户都有人在企业里工作,是农民、也是工人,还是渔民。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几年,生活变得太快了,变得太好了,没有人不满意。我问他,人们安心在农村么?看样子,他是有文化的。他笑了笑,颇为幽默地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过去是指城里人,如今包括我们乡下人了。这里是中国的天堂,在天堂里的人,过天堂里的日子,你说安不安心。他把我说笑了。亦工亦农,工农差别在消失;生活美好,城乡差别在消失。这不正是我们的向往和追求么!
从甪直到同里镇,又走了一个多小时。同里也是著名的水乡小镇。四面环水,东临同里湖,南面南星湖,西枕宠山湖,北对九里湖,西北连吴松江,东北连阳澄湖。小镇像一颗明珠,镶嵌在水色湖光之中。这里的水味,比甪直镇更浓。这里历来文化十分发达。深宅大院,园林建筑,有数百座之多,多为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所建。有明代造园艺术理论家计成的故居,有明代朱祥的耕乐堂,有清代画家严友兰的环翠山庄,有清末陈去病的浩歌堂。一座园林就是一件艺术珍品。建筑精巧,风格迥异,各有千秋,耐人寻味。我们畅游了退思园。它贴水而建,清幽雅典,楼台亭阁,长廊画壁,山山水水,布局神妙。憩息其中,是一种艺术享受。
走出退思园,便是热闹的市场,这座小镇的市场,和城市一样热闹,十分繁荣,京沪等大城市的商品,这里几乎应有尽有,买卖兴隆。人们的衣着打扮,也与城市无异。一个小小的镇子,连着全国,与全国各大城市息息相通,同呼吸、共命运。一滴水能反映出大海。这镇子正反映了苏州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达。
在水乡,无处不水,人物、房舍、花草、树木、经济生活,都和水连在一起,水就是水乡人们的生命。有水才有苏州,难怪人们称它为东方的威尼斯。这次,我们真正领略了水味。
午饭后,同行的程千帆教授,大发感慨。他说,苏州农村的变化太大了。30年代,他在上海上大学,路过苏州农村,是一片凄凉,民不聊生,沿途没有见过一间瓦房,全是茅草屋,现在是一色现代化的二层小楼,比住在城里还宽敞,还好。60年的跨度也许太大。我1984年到苏州农村时,是一色平房瓦屋,这7年之间,变了大样。草房、平房瓦屋、二层楼房,三种房屋,代表着三个时代,房屋的变化,代表着时代的步伐。
汽车沿着河道在返回苏州的大道上飞驰。我无心欣赏原野的优美景色,陷入一种深深的遐思里。苏州的发展速度是如此惊人,全市580万人口,工农业总产值700多亿元,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平均每人33米,对城里人来说,可谓望尘莫及。全市现在的工业总产值,仅在沪、京、津之后,居全国第4位。每年向国家交利17亿元。好一个老四、好一个交利17亿元。在中国的大地上,你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巨人。于是,我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什么模样?苏州啊!你不是正在作出回答吗!


查看完整版本: [-- 苏州水乡行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