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我在电影剧本创作上走了弯路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3年02月 -> 我在电影剧本创作上走了弯路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于敏 1953-02-28 00:00

我在电影剧本创作上走了弯路

第3版()
专栏:

我在电影剧本创作上走了弯路
于敏
我是职业的电影剧作者。我曾经在十八个月中间,走了四个工厂集中的地区,访问了一些工人和干部,但结果没有写成任何作品。
我一开始学写电影剧本,就感到有两个不易解决的问题:我的写作能力和人民对于作品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是一。创作本身要求作者深入生活,必须准备充分后才能开始写作,可是电影企业的生产计划性则要求作者在一定时间交出剧本。这是二。我为自己设定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是:尽量缩短写的时间,提前完成一个作品,然后争取较长时间深入生活和提高自己。在这样思想的支配下,我惶惶然各处奔走,唯恐抓不到可写的题材。
一九五一年春,上级要我写一个好厂长。我觉得写一个基层工会主席也许较易着手。我在工厂时,接触到一些工人干部,他们对国家事业的献身精神是令人感动的。我的计划被批准了,我得到了四个月下厂生活的时间。我打算在石景山住两个月,准备把它变成自己体验生活的一个“据点”;再到鞍山住一个月,到大连住一个月。在一步步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我又发现沈阳是工会工作的先进地区,于是又计划到沈阳去住两三星期。好像一个家庭主妇,我以为把各种材料装满了篮子,就可以回去烧出可口的菜来。这样,我的主要劳动都花费在寻找合意的事件上了。至于要写的中心人物,我却仅仅访问了四、五个基层工会干部,每人的谈话时间最多的没有超过六小时。我只是大体了解他们的工作过程和生活经历。在寻找事件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事情是动人的。一类是工人在学习掌握技术时表现了可惊的智慧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如沈阳的张义昌,大连的刘钊小组,鞍山的李凤恩等;一类是技术人员和工人相结合,因而提高了双方的工作能力,如沈阳冶炼厂和三二一工厂的一些例子;一类是工人在竞赛运动中的创造发明,这方面更有无数的例子。
四个月的期限到了,我回到家里,在桌前一坐,抱头思索。我发现划了许多红线的笔记本一点也不能帮助我展开想像的翅子。几个无法克服的矛盾逐渐明显起来了。第一,我自己已经不能满足于初期电影那种纪录式或报道式的故事。我想从人物身上落笔,但却没有办法让我的主人公在脑子里活动起来。这些工会干部的爱好、趣味、志愿到底是什么?他们对待老婆、父母、子女和朋友的态度是怎样的?他们碰到成功或失败时的思想和情绪是怎样的?一般的和特殊的,我都捉摸不到。在这种情况下,我不但创造不出什么典型,连一个使我自己相信的活人都写不出来。第二,当我第一次下厂时,觉得工人的生活就是劳动。确实,愈是先进工人,他的工作时间就愈长,说日以继夜,一点不假。这就很容易使人发生一种错觉,以为他们除劳动外别无生活,除机器外别无爱好。实际情形却不是这样简单,尤其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工人的生活方面更加多起来,他们的精神状态和伦理观念也都起了显著的变化。我渐渐懂得,不能在作品里老把工人拴在机器旁边。观众到影院来,决不要看轮带的运动和各种生产过程;他们要看的是生活中的人。我想从生活方面落笔,愿意写出工人精神生活方面的变化。但我口袋里的材料却都是一些生产事件和技术事件。要具体地形象地表现出工人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变化,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方面的提高,我的积蓄实在贫乏得可怜。第三,我想把我的主人公放在真实的斗争中间,但我对那些事件的了解都是浮面的。我读了许多有关工会工作的文字材料,脑子里装了许多概念,什么工会应当办好生产、生活、教育三件事啦,工会应当善于依靠党的领导和取得行政的支持啦,应当推动组织进行工作啦等等。概念多,而具体的生活知识少。
在事件的圈子和概念的圈子里,绕了几个来回以后,我渐渐明了:在创作工作的第一步上,在体验生活的方法上,我已经走了一段弯路,此刻已无可补救了。
这还不算。在创作方法上,我又走了另一段弯路。基层工会主席,多半是工人出身的。他们有工作的热情,和工人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办好工会和工厂的宏大志愿。他们都是任劳任怨,但又不知怎样工作。如果工厂党委能够向他指出明确的方针和正确的工作方法,他们就会做出惊人的成绩。要写这种人物,最好是写他们的生长发展,从而展开对他们优良品质的刻划。我当时不是这样想,我要按照故事形式上所要求的,集中在一点上写,写他如何正确地组织生产竞赛。这种从主观的意图出发,从形式的要求出发而不是从现实人物所提供的可能性出发的做法,使我在创作工作的第二步上又绕了一个弯儿。
文艺整风学习使我在创作思想上弄清了许多问题。要创造一个人物,决不是四五个月的劳动可以奏效的,因为工业和工人对我毕竟还是生疏的。要使劳动得到结果,不但需要较长的时间,也需要正确的深入生活的方法和正确的创作方法。
随着时间的过去,一种欠债的感觉逐渐压迫着我。一方面,我知道已经无法用取巧的办法从事创作,另一方面,我又想早一点弄出作品,以便安心到生活中去。文艺整风以后,我在石景山钢铁厂的车间支部工作了四个月,这个工作使我的体会比过去深刻一些。一种偿还宿债的心情又促使我提起笔来。我想以抗美援朝运动为背景,写一个爱国增产的剧本,这里边也必然会接触到工人当中的先进思想与保守思想的斗争。我写成了一个梗概。后来我发现自己无法真实地反映先进思想与保守思想的斗争,同时,我所设定的人物中有的是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我明明知道这是弯路,但又硬着头皮走下去。
在这个长的期间,电影局的创作组织领导者曾给我不少帮助,但这种帮助还是很不够的。经过文艺整风学习后,大家已经认识深入生活、改造自己的重要性。现在,领导创作的工作已经不能停止在这种一般性号召上了。应当和作者研究:哪一种深入生活的方法是正确的,哪一种是不对的;哪一种创作方法是对头的,哪一种是不足取的。就是说,应当监督和指导作者深入生活和进行创作的全部过程,从中发现好的经验并加以推广,而批评那种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做领导工作的,在这方面还做得很不够,对于作者的了解还很不深刻,不具体;只有
一般行政上的领导,而无思想上的领导。为了提高作品的水平,除了作者本身的努力外,领导者应该加强对作者的思想领导和具体指导。
从我自己所走的弯路中,我得到两条教训。一条是不要到处抓材料。首先应该深入一点,真正熟悉几个人物,然后多走几个地方多接触一些人,以作补充,综合或参考。这样点面结合起来,可能得到比较好的效果。另一条是不要半途而废,应当看准目标,一竿子扎到底,不做出结果决不罢休。只要坚持下去,决不会徒劳无功的。


查看完整版本: [-- 我在电影剧本创作上走了弯路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