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辛勤耕耘的人们——八位“五一”进京全国劳模简介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2年04月 ->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辛勤耕耘的人们——八位“五一”进京全国劳模简介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92-04-30 00:00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辛勤耕耘的人们——八位“五一”进京全国劳模简介

第2版(经济)
专栏: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辛勤耕耘的人们
——八位“五一”进京全国劳模简介
敢打硬仗的李铁锤
李铁锤,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厂长,全国劳动模范,1991年又被评为全国优秀企业家。
他所管理的红光厂自1984年以来连续八年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先后被评为国家一级企业、全国优秀政工企业,荣获了全国企业管理优秀奖(金马奖),并且连续四年出口创汇超过1000万美元,成为出口基地企业。红光厂的这些发展变化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造就的,但与李铁锤的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也是分不开的。
在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上,他首先打破企业内部分配的“大锅饭”,改变了多年一贯制的“慢节奏、低收入、平平静静过日子”的生活规律,大胆推行全员承包,干部聘任制,目标管理,大生产系统管理技术和目前正在试点的质量成本目标计奖分配体系。
他善于抓住契机,逐步形成以技术为主导的企业发展战略,几年来他进行了黑白显像管生产线、黑白显像管玻壳生产线的改造,完成了黑白显像管及高分辨率显示管电子枪生产线,出口电视机生产线、环形灯生产线以及彩色显像管玻壳生产线重大技术改造工程,使产品不断换代。如今,已出口到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4年创汇超过1000万美元。仅“七五”期间就向国家上交利税1.05亿元,同期还贷1.06亿元,国有资产原值增加1.28亿元。
近几年来,他们培育了“团结、文明、求实、创新、各方面争第一”的红光精神,专门从事高起点、高技术、高效益,很费钱的大风险产业的开发。李铁锤对此信心很足。
献身纺织的董义娥
董义娥,郑州国棉三厂布机车间挡车工。几年来,她曾多次获得上级授予的荣誉称号:1984年和1986年被评为郑州市青年技术能手和纺织系统先进生产者;1988年被评为郑州市劳模和全国纺织系统操作能手;1989年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省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1990年被推选为郑州市“十佳青年”,并被选为中共河南省第五次党代会代表。
一个普通的纺织女工之所以获得这么多的荣誉是与她辛勤劳动分不开的。
16岁的她接母亲班进厂当了一名布机挡车工,为了练打结,每天要求自己练4至5个小时,结头在1万个以上,食指竟被纱线勒出了一道道血口子。结果,进厂一年,她就在新工操作技术比武中获得第一名,以后又多次在厂和郑州市纺织系统夺魁。
1988年,她在河南省同行业技术比武中,取得好成绩,后又参加在上海举行的24省、市纺织技术表演交流大会上,以“最佳全能表演”的成绩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全国纺织工会也认为她的“全能操作法动作自然、优美、准确、手稳、合理、有创新”,并进行总结、录像和印书,在全国纺织行业推广,现已公开发行。
为鼓励青年工人学技术的积极性,1989年,她把获得省劳模的奖金拿出500元交给车间领导,用于奖励操作技术能手,车间成立了“操作奖励基金会”。几年来,经她直接辅导、帮教过的青工达500人以上。
成绩面前,她没有陶醉,而是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治理渣山的李双良
钢渣是钢厂一大包袱,太原钢厂的领导长期被钢渣所困扰。退休老工人李双良人退心不退,不用国家投资一分钱,组织60多名退休工人承包了太钢加工厂渣场,白手起家,靠艰苦奋斗的精神,硬是搬走了渣山,为国家拣了74.4万多吨废钢,纯利润5560余万元。
党和国家给予了他很高的荣誉。1984年至1990年,他连续被评为太钢公司的劳动模范、特级劳动模范;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他“特等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8年6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入《保护及改善环境卓越成果全球500佳名录》;同年1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他“全球500佳”金质奖章;1989年出席了全国劳模大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参加中国劳模代表团到苏联访问。
1990年元月22日江总书记来到渣厂视察,握着他的手说:你是老工人了,老党员了。现在为什么要讲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呢?我看在你身上就体现了这个东西。不要只看总共拣了几十万吨钢,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凌云壮志,体现了我们这种为国家、为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勤俭持家、勤俭办企业的风气和主人翁精神,这是很可贵的,表现了工人阶级的优秀品德。我看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不仅太钢,全国总工会都应该推广这种精神。而且还亲笔题词:“学习李双良一心为公,艰苦创业的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把太钢办成第一流的社会主义企业”。
甘当矿工的侯振清
人说,“上班不在开滦,在开滦不到采煤一线;在采煤一线不当回柱工”。侯振清偏偏做了这样的选择,在开滦赵各庄矿采煤三区夜班当回柱工,一干就是18年。
1970年下乡在唐山滦县农村,他眼见老大娘烧饭用柴火、工厂烧窑用老碴的情景。1974年招工,他放着父亲副县长的面子不用,硬是要当煤矿工人。上班第3天,就抡上了镐头,当年就被评为矿标兵。
他发现回柱工是煤矿最苦、最险的活,每夜在柱距0.5米、排距1米的窄小空间里,把绞车绳拴在柱上,崩上劲,回柱的锤一敲柱锁,柱芯子向下一落,顶板噼里啪啦向下坍冒,就像地震一样,每班都要抢出百八十棵上百斤重的柱子。没人爱干,他就主动要求当回柱工。对工作条件艰苦的上水区,他主动请战一干就是六七个月;人员不足,他组织了3人干6人活,得50元奖金他全交了党费;为了多出煤,1985年到1991年,他多回柱74732棵,献工时11264小时,合1408个工作日。
他认为回柱工苦,关键是劳动方式太原始,他用5年时间,自学了《力学》、《测量》、《煤田地质》、《通风》等技术书,研究出“拧柱盘”7种回柱方法。过去4人一台车回50棵柱还贪晚,现在3人两台车回130棵柱还能提前。1987年他被聘为工人技师。
1989年秋,矿里要送他去煤干院上学深造,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但他想到这时正是研究回柱方法的关键时刻,他反复做好家人的工作,把名额让给了另一位劳模。他说,走向成功的道路,决不单单是学校,我要在矿山这所特殊的学校里完成特殊的学业。
勇于探索的袁隆平
62岁的袁隆平是湖南省农科院名誉院长、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他与杂交水稻结下不解之缘,并正式研究始于1964年,至今已有28个春秋。漫长的科研道路,使他饱尝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苦辣酸甜,他和战友们坚持不断探索,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攻克了杂交水稻,为中国人民争了气,为粮食产量上新台阶出了力。
党中央国务院对这项研究非常关心,党和人民对他个人也给予很高的荣誉,先后多次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等称号,并先后推选他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全国科协常委。1989年8月29日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在中南海接见部分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时,他应邀参加。
他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八五”期间攻克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难关,使生产应用领域取得比三系杂交稻更大的经济效益;希望到本世纪末,一系法杂交稻也能有突破性进展,同时要培养一批年轻的科研接班人,为下个世纪一系杂交稻应用于我国大面积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情洒人间的年景林
年景林,天津华联商厦中原公司售货员,他时刻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三尺柜台方便万千顾客,先后制订出送货上门、小修小改、代客邮寄、代客裁剪等许多免费服务便民措施。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义务为顾客小修小改服装3000多件,裁剪1200多件,烫熨平整服装近3000多件,代客邮寄300多件,为孤老病残服务上门200多次,改衣做衣近300件,用一人难,换来了众人的甜。
30多年的柜台服务实践,使他体会到:当好一名售货员,光凭一股热情还不够,还要有一套过硬的服务本领。他卖过缝纫机,在全系统同行业业务比赛中以4分20秒组装一台缝纫机的速度夺得第一名;卖服装,他在“新”字上下功夫,让顾客穿着新颖美观。所以,他想办法收集资料,潜心钻研,帮助厂家设计了款式新颖的中老年女外衣300多种,受到广大顾客赞誉。
党和人民给予他很高的荣誉,多次被评为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商业特级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十佳营业员,还被连续选为全国第六届、第七届人大代表。
善于发明的包起帆
23年前,包起帆还是上海港木材装卸公司的一名装卸工。一次,看到一个伙伴被木材压成重伤,大口大口的吐血,他立志要把码头工人从“木老虎”口下解放出来,让这个全国最大的木材专业码头,结束人力装卸的历史。
如今,他已和同伴一起完成60多项技术革新和科研项目,3次获国家发明奖,6次获日内瓦、巴黎、匹兹堡、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金银奖。他本人也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国家级专家。
1977年,他考取了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毕业后,他研究的第一个课题就是用抓斗抓原木,实现人木分离的机械化作业。这项发明成功了。各种木材抓斗取代了人力作业,各类工伤事故下降了99.01%,工人劳动效率提高了2.67倍。由此,公司一年增加经济效益526万元。这个成果不仅获得国家发明奖,还获得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和第七届美国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包起帆先后发明了60多项科技成果,据统计,我国9个沿海港口,自从推广包起帆木材抓斗作业后,6年来,各港口杜绝了重大伤亡事故。
情系职工的刘桂荣
55岁的刘桂荣是长春机车工厂工会主席,全国劳动模范。她从1980年开始做工会工作那天起,就把一颗赤诚的心和广大职工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以实际行动实践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而,赢得了广大职工的无限爱戴,架起了党与职工群众的“连心桥”。1988年,厂工会换届改选,在不提候选人的情况下,放手让6000多名职工直接选举,结果,她以全票再次当选。
刘桂荣时时处处为职工着想。从职工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从职工生育、子女入托、上学、就业到退休职工的晚年生活,她无一不管,无一不问,她像严冬里的一盆炭火,给人温暖和热忱,对任何人她都像真挚的老大姐给予关怀、体贴、启迪和理解。唯独没有她自己。除夕之夜,家家都在团圆,可她总是把家里剁好的馅、和好的面送到孤寡老人家里,给他们送去一片亲情;年年春节放假,她都在工厂的住宅区走家串户,给工人们带去一片温暖……刘桂荣同志今年已经55岁了,但她仍然一如既往、无怨无悔地为中国工会事业奋斗着。
(全国总工会供稿,本报记者王景仁摄影)
(附图片)


查看完整版本: [--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辛勤耕耘的人们——八位“五一”进京全国劳模简介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