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盖高楼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2年07月 -> 盖高楼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德丰 素素 1992-07-29 00:00

盖高楼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建设之歌散文特写征文

盖高楼
德丰 素素
初见郭涛,以为是退役的男篮队员。年轻人的发型,两条直且优美的长腿,走路略带一点潇洒的晃。脸是深色的,唇总是焦着,目光雾样的飘忽,眉宇间有一种迷人的忧郁气质。他是真正的伊阿诺斯,半面是政府官员——大连市住宅办主任,半面是商人——住宅开发总公司经理。官员的头衔,使他不敢轻辱使命;商人的头脑,又使他有赚钱的欲望。而在五十七岁这个年龄的人,灵魂和血液里积淀了太厚的革命素质,所以他更看重使命。这就注定了他工作必然繁忙,活得不轻松。
也是,从外面来大连的人,一来就钻进商厦客舍,风景名胜,处处都是大拇哥。住在大连里面的人,尤其是住在简易房大杂院里的人,一看见摩天大楼就想唾想骂。郭涛全能理解。他和妻子从一九五一年参加工作就在房产局(两个儿子和儿媳也没出房产局),他至今仍住房产局的房子,万家巷四号。那个小巷很拥挤,他的家更拥挤,三间房六十平方米住三对夫妻,还有孙子孙女。前些日子小儿子三口搬出去,才有了一间会客厅。住宅办的人纳闷,郭主任到咱这边十个年头了,咋就一间房子也不要,连个司机都不如?
他不作解释,每次分房就是不要,也不说冠冕堂皇的话,脸色依旧是忧郁。采访中追问他数次,才说,在房产局时,一直管房屋维修,二十五年走过千家万户,看得太多,看得多愁善感。大连美丽,大连的美丽又含着深重的耻辱,那些占据市中心的日式俄式建筑至今斜着殖民地的阴影,而那些散布犄角旮旯的灰暗的旧社会垃圾四十年凝然不动,好比向日葵周边的枯叶,使城市放不出光芒。所以有一天他突然感到自己很可笑,叮叮当当修修补补,简直就不是男人的活儿!一九八三年,调他到住宅办,他一下子有种厩中之马放逐旷野的感觉,终于可以长嘶奋蹄、雄风万里了。
真正走入此境,他才发现,这座著名的半岛城市,原来有这么多死角。石道街、香炉礁、寺儿沟,解放前是三大“贫民窟”,解放后改叫“棚户区”。生活改善了,人是主人,但那么多年忙着运动忙着治坡,住的包袱全都甩给今天,今天的人若再偷懒,政府就有被推翻的分儿了。那个冬日,他第一次不是以修理工的面目而是以盖高楼的角色勘察香炉礁。情感又陷进沼泽。那是一大片板皮土墙房,室外比室内高。他走进街上一个公厕解手,看那冻便高出半个人,厕位两边垫起四层砖,人还得站着屙。他的眼里涌出了泪。这时,他想起了毛主席“为人民服务”那句话。大约也是由此,他给住宅办定了条宗旨:为政府排忧,为群众解难。这几个字写在一面大镜子上,正对着他的办公桌,每天抬头便可看见。
一九八八年夏天,市委市政府决定改造全市最大也是最后一座旧区——寺儿沟。管城建的副市长担任总指挥,他是副总指挥。从此便长在了工地上,甭说偶尔一次棋了,连睡觉都没时间,做梦也是站在脚手架上。动迁,创一个月二千二百户纪录;建楼,创两天一层楼纪录;十五层住宅楼,创八个月竣工一年回迁纪录。记得第一批居民回迁那天,寺儿沟像过年。一座楼就是一座村庄呵!悠悠岁月欲说当年的人们,一步登天疑真疑幻,回过神来就高喊共产党万岁。有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竟拉着郭涛的手喊:住宅办万岁。
谁都同意住宅办万岁。我们翻了一份档案:住宅办成立于一九七九年,当初只是个几十人的单一住宅开发单位,年施工面积十万平方米。从郭涛在全国最早提出“建、管、修、供”一条龙服务系统后,如今发展到下辖四个开发公司,四个专业公司,两个专业处,五家中外合资企业,还有自己的建材生产加工基地,绿化基地,外语培训中心。到去年底,累计竣工面积三百六十二万平方米,总投资二十亿元。为七点四万余户居民提供了新居,为市内居民人均提供二点二平方米住宅。近两年,无偿为二百零九户环卫工人解决住房困难,还为全市特困户提供七百八十八套住宅。春柳和石道街小区先后被辽宁省评为优秀小区,石道街西区还被建设部评为规划设计二等奖。住宅办年开发能力已达一百万平方米,位列全省第一,在全国居前五名,被建设部批准为一级开发单位……这些静态的数字和文字,令人目眩,令人感动。因为现今走进一座城市,最显眼耀目的去处是宾馆酒店,郭涛和他的同事虽也是盖高楼的,却是搞住宅。不求辉煌,只求百姓安居。这实在需要一颗寂寞而宽广的胸怀!
有一首歌叫《大连好》。歌词唱道:“新城市新街道,好似一颗明珠闪耀……”点亮这颗明珠的万千人中,有他。
(作者单位:大连日报社)


查看完整版本: [-- 盖高楼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