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在丹南,在丹北……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2年07月 -> 在丹南,在丹北……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炘 1992-07-29 00:00

在丹南,在丹北……

第8版(副刊)
专栏:

在丹南,在丹北……
王炘
丹江在秦岭南面的崇山峻岭中曲弯百回,日夜不息地向前流去,清澈的江水把鄂、豫、陕三省交界的商南县一分为二,当地人称江南为丹南,江北为丹北。
在战争年代,丹南丹北曾是一片光荣的土地。在这里,处处都留下了先烈们的足迹。今天的丹南丹北,还有往昔的骄傲和激情吗?
是的,丹南丹北目前还不富裕。但是,在这里,你能在感受到贫穷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丹南丹北向贫穷宣战的呼声是那么强烈,那么不可遏制。既然丹南丹北自然环境恶劣,“八山一水半分田”,那就因地制宜,靠山吃山。“不管东西南北风,咬住青山不放松”。丹南丹北人求富心切,山也为之动情,有恩于人,几年功夫便让人们尝到了“咬住青山不放松”的甜头了。山在丹南丹北人的汗水中变得生机勃勃,人们头一回自觉地意识到了山就是他们的未来。
当然,丹南丹北人对于“咬住青山不放松”的理解,更深刻的还是他们看到了尽快摆脱贫穷的根本出路,是要“掏”出山肚子里的宝物。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人们由于封闭的自然环境多少有些木讷的头脑,使他们看到了山与现代工业文明的血肉联系。山之于人丰吝,取决于人的眼光。丹南丹北的山不乏宝物,云母、石棉、水晶石、大理石,更有令当今发达国家视为珍宝的金红石。“穷则思变”,但真正“变”则是近几年的事情。要“变”谈何容易!单是筹措资金,就把县长们折腾得够呛!“家底太薄,希望能够得到大力支持!”哪个县长愿意在人前重复这句话呢?好在希望得到的支持都得到了。在丹南丹北的土地上,如今终于有了与现代工业相联系的企业,尽管它们给这个贫困县提供的财政收入远算不上“财大气粗”,但它们在商南县两三年财政收入翻一番的历史中,其功劳显赫,丹南丹北人心中明镜一般。人们因此对父母官们不再摇头晃脑,对于未来充满自信地表示:“不要紧。”
当你沿着崎岖的山路登上海拔2500多米的青山电视转播站,环顾蜿蜒起伏的群山,你就会顿时掂量出“不要紧”三个字有多重的分量。电的问题丹南丹北基本解决了,可你难以想象几十个小伙子是怎样冒着生命危险,把一根根水泥电线杆一步踩稳再迈一步地立在山头的!全县区乡间的路也基本接通了,可你同样难以想象修路的民工劈山炸石的艰难,有时他们不得不炸掉整个一座山,才能将脚下的路向前推进百十米。路在丹南丹北人的脚下迅速伸延,他们知道路对于丹南丹北谋图大的发展意味着什么。难怪父母官们对商南县行政地图上他们描上去的一条条细若青丝的红色曲线,无论什么时候看一眼,都喜在眉梢,笑在脸上。
俗话说:“头三脚难踢。”丹南丹北已经踢出了自己的“头三脚”,已经有了“不要紧”的自信心,谁能不笃信它的未来“不要紧”呢?就像那穿越重山的丹江,什么力量也不能阻挡它前进的身影。


查看完整版本: [-- 在丹南,在丹北……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