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包装”随想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2年02月 -> “包装”随想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郁钧剑 1992-02-29 00:00

“包装”随想

第8版(副刊)
专栏:百家艺话

“包装”随想
郁钧剑
前些日子去香港,东方艺术中心总裁张先生请我观摩了他的东方画廊与其在香港会议中心举办的画展,深感惊讶。惊讶之余发现,与其说是惊讶作品的水准,不如说是惊讶包装的精美。那些各式各样的镜框,流金淌银般地将画作“包装”在其间,给方寸之间的水墨,创造出了另外的一种氛围,一种更近于居家的装饰氛围。加之作品的水准也不低,因此,得到了香港观众的青睐。
由此看来,包装的好坏,并非仅仅是商品领域里的问题,像常说的我们是“一流的质量,二流的价格,三流的包装”,同样存在于艺术界。
比如说我们很多的剧团,不重视,不投资或者由于经济的原因无法重视,无法投资舞台美术这一事业。殊不知这舞台上的灯光、布景、音响等等,就等于是节目的包装。好比一个剧团演出,大幕一开,满台灯光不明,音响不亮,服装陈旧,那么,纵然有最好的节目,最好的演员也会给观众在视觉形象,乃至审美标准上都造成悬殊的差异。
同时,包装的变化,还可以影响到大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同样的一首歌曲由同样的一位演员演唱,如果他穿着民族服装和配以民族乐队伴奏,和当他穿着西服或长裙,再配以管弦乐队伴奏;或者是用电声乐队伴奏,其出现的三种效果是会绝然不同的。我们姑且不论这三种效果的雅俗优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它们达到的审美趣味是不一样的。而这不一样的趣味,则是由“包装”所造成的。
因此,我们不能低估艺术的包装,因为艺术领域的包装,同样是一种艺术。
艺术当随时代。时代发展了,艺术也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又势必会出现新的问题。做为一种传统渊源极为深厚的中国书画,如果将来在装裱上,一味追求“画廊价值”,是否会引起对中国书画审美趣味和水墨意境的游移呢?是否会影响到一代作者的创作心态和创作目的呢?因为我觉得中国书画的挂轴,毕竟是一种传统,一种氛围,一种文化。
仔细想想,其实也用不着担心,因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如是精华,它就绝不会消亡。而且在传统与现实这新与旧的碰撞中,才会产生社会向前的火花。现在意识不到的或许在若干年后它竟是对的。


查看完整版本: [-- “包装”随想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