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5·5”强沙尘暴透视——专家谈大西北开发的战略性问题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3年06月 -> “5·5”强沙尘暴透视——专家谈大西北开发的战略性问题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谢联辉吴焰 1993-06-30 00:00

“5·5”强沙尘暴透视——专家谈大西北开发的战略性问题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5·5”强沙尘暴透视
——专家谈大西北开发的战略性问题
谢联辉吴焰
“5·5”强沙尘暴的肆虐,给新、甘、内蒙古、宁四省(区)的72个县(旗、市、区)带来了巨大损失。然而专家在实地考察中,看到许多发生在同一受灾环境里截然不同的现象。
这是气象工作者对一次沙尘暴实况的记录——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遽然狂风卷起沙石,形成高达300—400米的“沙尘暴壁”,自西向东扑来,瞬间最大风速34米/秒,风力达12级,能见度倏忽降为零米。沙尘暴壁呈三层,每层有一球状尘团滚动,壁下层呈黑色,中上部为红、黄相间,壁中发出沉闷的轰鸣,一两公里外可闻。
考察资料表明,沙尘暴由三种运动形式组成:粗沙、石砾在地表滚动,近距离搬运;细沙、中沙在地表10米内形成风沙流,短距离运行;粉尘在空中悬浮,长途飘移,导致大范围降尘,其破坏力不亚于地震、水灾和火灾。
专家认为,气象部门成功地预测、预报了这次灾害天气,使大部分地区提前作了防灾准备。可是对于沙尘暴多发区的西北来说,预测预报重要,增强生态环境抗灾能力同样重要。
宁夏陶乐县有个月牙湖农业开发区,与开发区一沟相隔还有个头道墩县林场。林场重视治沙,造林1万多株,初步形成纵深50米的固沙防风带。而月牙湖开发区建区以来,忽视林水先行和整地与种草同步,虽然开发农田2.1万亩,却破坏植被3.3万亩,千余户移民烧柴困难,每年樵采破坏固定沙丘植被1.3万余亩,现在开发区周围植被几乎挖光。在这次强沙尘暴中,两处的灾情截然不同。林场农田无严重灾害。月牙湖开发区213公里水渠被流沙埋没,今年种植的9000亩小麦,有3000亩被沙压沙埋,基本绝收。
甘肃省治沙所冒着沙尘暴在民勤县把防护林网内的2500亩农田,同林带边缘及空旷地带的1500亩农田做对比观测,结果为:风速,林外为31米/秒、林内为22米/秒,林内2米高处风速较林外降低30—50%,近地表风速降低70%以上;地表风蚀,林外为5厘米、林内为0.1厘米,相差50倍;受灾面积,林外为50%、林内为5%,相差10倍。这表明林草植被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沙尘暴的强度和危害程度。
其他大量事例也印证了这个规律。内蒙古阿拉善盟哈萨图草原飞播区近年来飞播造林160万亩,覆盖度均在40%以上,在这次强沙尘暴侵袭过程中,没有受到危害;而飞播区外面,却是光秃秃的波状沙地,风起尘扬,沙浪滚动。还有地处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固沙林,包兰铁路在其间穿越腾格里沙漠几十公里,沙尘暴袭击中卫县时,最大风速达37.9米/秒,由于路边建起5条防沙带,强劲的沙尘暴仅使前沿阻沙带和封沙育草带部分埋毁,铁路没有受到任何威胁;与此相反,兰新铁路黄羊镇等几个站、包兰铁路干塘以南几个站,因防风固沙带质量较差,导致铁路被埋,运输陷于瘫痪。
林业部专家考察组组长、“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局长李建树认为,治沙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对于保护干旱、半干旱地区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保障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现在的问题是,近几年许多不科学、不配套的开发活动,导致植被和地表结构遭受破坏的速度,远远超过林草建设的速度。宁夏青铜峡市甘城子开发区1991年实施的第三级扬水工程开发农田6.8万亩,由于没有做到林草先行,新开荒地不仅在沙尘暴中遭到毁灭性灾害,还为大风提供了沙源,给一、二级扬水开发区带来上百万元林果损失。再就是草原过度放牧现象严重。内蒙古阿拉善盟有草场2.6亿亩,可利用草场1.5亿亩,50年代载畜量60万羊单位,而1992年增加到246.5万羊单位,现在80%的草场退化,这次受灾十分严重。
李建树说,为什么北京4月份大风把马路上的广告牌都吹倒了而没有形成沙尘暴?是因为近些年京津唐地区绿化工作做得好,使大风天气不起沙;为什么西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灾害越来越重?是因为滥垦、过度放牧和大量破坏性挖甘草、搂发菜现象日益严重。大气环流风系给西北带来频繁大风和干旱,人力目前还无法改变,但加快人力活动场所及范围的沙漠化治理速度、保护治沙成果是可以做到的。他建议国家在加大治沙投资的同时,建立土地沙漠化监测体系,制定《防沙治沙法》,要“以法制沙”。
参加专家考察组的北京林业大学教师关君蔚、王贤、张克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西北地区干旱、缺水;这次强沙尘暴成因之一也是受灾区今年1至5月比常年少降水60%,缺水。为什么在极度干旱环境里的沙尘暴发生时,有相当多的人是被风沙刮到水沟里浸死的?这里有缺乏防害知识问题,同时也反映了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他们说,随着大西北的开发,现在部分地区水资源出现分配、利用不当现象,造成地下水资源超采,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大面积人工和天然植被出现枯梢和死亡。甘肃民勤县五六十年代就是全国治沙典型,人工营造防风固沙林保存面积80多万亩。近10年来由于上游工农业用水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据统计,已造成13.5万亩成片沙枣林枯死,35万亩的白茨、红柳处于半死不活状态,395万亩天然砾质荒漠草场退化为沙质荒漠草场,许多地方多年固定了的流沙重新复活,逼向农田。民勤县这次受灾严重,与此有直接关系。
刚刚从内蒙古总结赤峰治沙经验回京的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理事长董智勇谈起自己的切身体会:粗放的种植形式,传统的经营观念,在山青水秀的江南开始转变,在风沙肆虐的干旱西北更应该抛弃。因为这里严重缺水,这里居住越来越多的人,与树、草、畜、兽等一切生灵的生存以及这方土地的经济发展,都依赖于这点有限的水。人们要求在这种脆弱生态环境中寻找一条摆脱贫困、持续发展之路。他们需要知识,需要科学技术。他建议,国家给科技人员创办沙产业拨一部分启动资金,让科技人员自己管理,自己经营,真正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通过国家、地方、科技人员互利的形式,把国家其它专项投入有机组合起来,共同探索一条振兴大西北的成功之路。
《钱学森致刘恕信件摘录》见报后一直为创建沙产业筹集资金的刘恕告诉记者:钱老“创建沙产业,振兴大西北”的设想,正在被海内外的同胞视为“爱国主义”活动。有的海内外同胞已经表示愿为建立沙产业基金会解囊。她——这位曾任甘肃省副省长的沙漠研究专家认为,建立沙产业基金,这是一种创新精神、改革的思路。她希望国家和有关部门积极扶持沙产业基金会的创建,同时建议主管沙区治理工作的林业部建立一个较有实力、具有开拓精神的实体,与沙产业基金会相呼应,以便推动沙产业企业化、产品化、商品化。只要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一定大有希望。
编后本报于2月17日推出“治沙工程与沙业展望”专栏,先后发表文章和报道7篇,引起广泛关注。今天刊登的《“5·5”强沙尘暴透视——专家谈大西北开发的战略性问题》,是这个专栏的结束篇。文章结合沙尘暴灾害,谈了治沙工程的作用,谈了围绕建立沙产业的种种思考与行动。我们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正在开展的保护家园、防止土地沙漠化、改变生态环境的事业中去,也希望社会各界热情支持和积极关注这场直接影响1/3国土的防风治沙斗争。


查看完整版本: [-- “5·5”强沙尘暴透视——专家谈大西北开发的战略性问题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