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扬 |
1993-07-21 00:00 |
缩短图书交易链——访北京图书批发交易市场
第5版(文化专页) 专栏:
缩短图书交易链 ——访北京图书批发交易市场 杨扬 7月份的一天,沿着金台路向东走,远远望见北京图书批发交易市场那古色古香的牌楼。走进大门,两边各有50多座小屋,上挂北京、全国各地出版社、书店的大招牌,整整齐齐地向远方延伸。店门上挂满了花花绿绿的书刊广告,店堂里塞满了各种书。尽管7月是图书市场淡季,但是仍然可以看见不少人驾驶着摩托车、蹬着三轮车赶来进货。 管理者:办成全国第一图书市场 图书市场任同雅主任向我介绍说:我们从今年3月试运转,5月正式开业。目前参与经营的书店、出版社已达220多家,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图书市场,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家出版社直接入市、面向读者的图书市场。 办这么个市场的主旨在于让出版社走向市场,产销直接见面。它改变了以往图书经出版社、新华书店总店、各地分店到读者手中的途径,大大缩短了图书与读者见面的时间。按第一渠道,新书出版到读者手中一般要半年时间,走第二渠道快则几天,最长也不会超过半个月。据统计,王府井新华书店全年上新书3万多种,而这儿一天内新上市的图书就有这么多。由于缩短了交易链,书价也较便宜。如今每天成交额在三四十万元之间,好的时候可到五六十万元,对第一渠道是个大冲击。 出版社、书店:经济效益还行 漫步书市,出版社、书店的招牌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不乏中央一些大出版社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也有全国各地的出版社和有二级批发权的书店。 科普出版社门市部负责人温炳祥:我们与新华书店的关系还保持着,双管齐下嘛。经济效益还行,不过本社的一些学术书销路不怎么的。 北京中原书店门市部负责人朱继跃:每天平均成交3000多块钱吧。这儿有这么多书店、出版社,我们的压力挺大,竞争很激烈。本来一种书5本起批,现在3本就行了。来进书的大多数是个体户,工具书、学术书不好卖,我这儿300多种书大多是武侠、言情等畅销书,《世界时装之苑》最好销,4000本几天就全卖光了。 武汉艺海书店经理张杰:我们是从武汉得知这个消息就赶来了,希望能打开北京这个图书大市场。这里税收等各方面条件相当优惠,管理部门只收取房租和一些必要的费用,一个月1000多元,比较合理。 据了解,现在还有五六十家出版社、书店要求入市。 买书人:又方便又便宜 正和一家书店的经理聊着,门外响起摩托车声,进来两个小伙子,一开口就报了一长串书单:“来10本温瑞安的《伤心小箭》、5本《历代禁书详解》、5本《牟其中之谜》、5本《狂飙下的中国》……”都是一些正走俏的畅销书。接着就开价七折,经理还价八折,侃了一阵以七六折成交。两人一边包扎书往摩托车上送,一边喜滋滋地说:上这儿批发书又方便又便宜。以往得一家一家出版社跑,一个半天顶多跑两三家,如今在这儿一个半天能跑百十家。而且这儿新书上得多、快,折扣比新华书店大,还能货比三家、讨价还价。自这儿开业以来,我俩就很少上新华书店去批书了。 一打听,这二位都是在北京摆书摊的个体户。据了解,这类人是目前书市最大的主顾。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发行处刘景福介绍说:前不久有个别书店卖淫秽书刊,我们没收了一批,并依法处罚了当事人。总体来说现在书市发展势头不错,不过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说高层次的书,尤其是学术书在这儿市场不大;外地书店对这个市场了解不多,来进书的很少。 任同雅接过话头:我们想把这个图书批发市场办成一个永久性、规范化的图书发行第二渠道,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希望能有个固定的落脚处,现在书市只是临时安置在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