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增产的窍门在那里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3年04月 -> 增产的窍门在那里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中共莒南县委员会 1953-04-28 00:00

增产的窍门在那里

第2版()
专栏:

增产的窍门在那里
中共莒南县委员会
农民需要增产办法
几年来,山东省莒南县官地村的农民,在耕作技术和施肥量方面,都比以前提高了。过去只耕四指深,现在已耕到七指;过去每亩地施肥二至三车,现在已到四至五车。今年二月间,该村农民开展了爱国增产竞赛运动,各互助组到三月九日,已耕完春地三分之二,并且比去年深耕一指;耙的又透又细;可是,群众总觉得今年的耕作技术比去年改进不多,对进一步提高产量并没有信心。互助组长吴端升说:“好几年前我就响应上级的号召,深耕细作,多施肥,产量已经提高了不少,过去一亩高粱收一百四十五斤,现在能收到二百斤左右,上级还叫提高,怎样能呢?”
算细账摸着了增产的门路
为了寻找增产的门路,中共官地村支部在县委工作组的具体帮助下,研究了东北肇源农业增产运动的新经验,决定查每亩地作物的棵数,计算穗头的重量,估算增产的可能性。
三月十日,天下雨,不能耕地,支部乘着这个机会召开了扩大支委会议。大家在会上计算,按本村种地的习惯,高粱一般垅宽一尺二寸(市尺),株距一尺五寸,每亩合三千三百多棵。稍密的可到三千五百棵左右。支部委员鞠凤田秤了一个中等穗子的籽粒,有二两重,如按三千三百棵计算,就能收四百一十二斤半。这是真正的常年应产量。但是全村普遍收成仅一百七、八十斤,按新的计算方法看来,每亩地少收二百多斤粮食。支部委员吴立成说:“我在去年也算过这个账,留苗足够三千多棵,按说能收四百多斤,可是只收了二百二十斤。我到底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可惜我砍高粱时,就没有数一数究竟有多少棵。”经他这一说,大家都清醒了,一致认为是苗子少了。大家拿吴立成的二亩高粱计算了一下,每亩被蝼蛄吃了三百多棵,被截虫截了以后又被风刮断五百多棵,生病的有一百五六十棵,连锄坏了的苗子,总共损失一千二百多棵,最后只剩下一千八百多棵。要按一个穗头的籽粒二两重计算,正好是二百二十多斤。
大家讨论的结果,认为要想多打粮食,第一步就要争取满苗、全苗。有的说:“光说深耕细作,多上粪,可是地里只剩一千多棵苗子,无论如何不能多打粮食。”这时,大家认为要想争取全苗,就必须首先研究出克服缺苗现象的办法。
展开保苗、全苗竞赛运动
在支委会上想出克服缺苗现象的办法以后,支部便准备在春种前开展一个保苗运动,以保证今年增产计划的实现。支部委员们在三月十一、十二两个晚上,分头帮助五个互助组算细账,订出了具体的春种保苗计划。十三日晚上又召开了全村三十三个互助组长、各组宣传员、技术员会议。由五个典型组介绍增产办法。互助组长吴本兰首先介绍他们组里经过算棵数、秤穗头,弄明白去年因为病虫害、风灾、耕作粗放和不注意保苗,以致每亩比常年产量少收一、二百斤粮食的情况,接着介绍他组里今年争取增产的办法说:“我们除了按原先定的深耕细耙、合理施肥的计划实行以外,还决心克服以往不注意保苗的现象。今年要把保苗、全苗工作,做为春种竞赛计划的具体内容。现在快下种了,要处理好种籽,作好选种和种籽消毒工作来防除病害。用小米拌信石的方法防蝼蛄。锄头遍地时,要等距间苗,打破稀苗留稠、稠苗留稀和不移苗的老习惯,及时移苗、补苗;还要除土蚕,捕蛾子,捉钻心虫保证全苗。锄三遍地时注意培土,防风、防涝。”吴增成互助组特别提出提高耩地、锄地的技术问题,他说:“过去耩地时,三步两步没个种,还说不稀,锄地好锄。只要耩的垅直,就是好本事。今年我们组不但要耩的直,更重要的是多下种,作到出苗匀。只有这样,等距间苗才能有保证。锄地时候,一定要按尺寸留苗,保证留三千三百棵以上,并使棵与棵的距离要一样远。过去锄田图快,经常把根伤了,或锄掉苗子;以后锄地要细致,保证不损一棵苗。苗根旁的草一律用手拔。”各个典型组都介绍了保苗全苗的办法,作为竞赛的内容,这些办法集中起来,就系统、全面了。在分组讨论中,大家纷纷反映:人多办法多,增产有信心。大家并提出了以上五个组所没有想到的问题和办法。有的提出:光保苗、全苗,苗子大小不齐也不能保证增产,必须随时用尿、肥田粉提苗,使小苗赶上大的。通过讨论,大家都打算到组里订保苗计划,修订全年增产计划。在这五个组的互相挑战影响下,新的爱国增产竞赛运动,就在官地村展开了。


查看完整版本: [-- 增产的窍门在那里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