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宪 |
1993-07-26 00:00 |
用改革造就高速增长的结实支点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生活纵横谈
用改革造就高速增长的结实支点 本报记者王清宪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势头是好的,但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投资过猛,瓶颈制约进一步加剧,市场零售物价涨幅较高,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开始释放,财政状况不够理想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发展一直在受着这样一种困扰:速度上去了,供求矛盾加剧,物价跟着上涨,经济开始波动;速度一降下来,企业效益大幅度滑坡,经济处于不振的状态。 中国的经济运行能否走出这种“两难”境地?高速增长是否与通货膨胀之间有一种因果必然联系?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把目光投向经济高速增长的微观基础——企业。 (一) 为什么会发生通货膨胀?答案似乎是很明确的: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商品供不应求。 既然如此,为缓和这种供求矛盾,必须增加供给。而增加供给必然要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能力。因此,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能力有可能成为抑制通货膨胀的手段。 那么,这种可能为什么没有转变为我们经济运行的现实? 由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而导致的经济失衡有两种情况,一是总量失衡,一是结构性失衡。总量失衡表现为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而在关键性产品需求超过该类产品供给较多时,该类产品价格上涨,从而推动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这便是结构性失衡。目前,我国运输紧张,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说明我们现阶段的失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结构性失衡。 针对产业结构问题,三年治理整顿期间进行了调整,但存量调整进展不快,而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财政信贷全面松动,把更多的兴趣转移到速度上来的同时,没有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使得结构性失衡又一次加剧。 不合理的结构使资金投向分散,无法形成规模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在不合理结构上追加投入,长线更长短线更短,结构性失衡加剧,使投资缓和供求矛盾的可能性不复存在。这样的高速度不可避免地伴随着高通货膨胀的压力。 所以,增加投入必须考虑调整结构这个目标,不然,欲速则不达。而调整结构若仅靠新的投入来完成,则可谓杯水车薪。这就需要调整存量结构,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以提高现有资产的运作效率。 但是,多年以来,产业结构调整喊来喊去,效果不佳,根本原因就在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的地位没有确立。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为前提。但在产权关系没有理顺的情况下,企业没有这种权力,也没有这种积极性,加上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作为企业资产所有者代表的政府部门也难有这样的动力。存量结构的调整进展自然难以迈开大步。可见,高速度与通货膨胀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只是由于我们失衡的产业结构才使得前者成为后者的诱因。 (二) 速度过快的原因是投资过猛、基建规模过大。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出自于希望当地加快发展的迫切愿望,同时也有一说上速度,则大有攀比之势,认为低速度脸上不光彩,政绩不突出。 从整体上看,目前经济高速增长是在政府职能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尚不到位,各级政府采取行政手段组织经济的情况下发生的,其体制动力还是层层分解的旧式放权方式,而非市场经济的企业自我发展模式。由于各级财政是分灶吃饭,为了广开财源,必然争上项目、上大项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结构趋同,效益低下。做地方经济工作的同志对“跑项目”这个词都不陌生。一说发展经济,必定是往省里跑、往中央跑,一个“跑”字,生动地描述了我们投资体制的根本特征——政府主体。 目前,尽管投资权限已层层下放,但决策、监督权还是没有给企业,企业充其量也只有实施权,政府部门利用国家的贷款、拨款,从近期的地方利益出发,有的决策者也不排除为了在任期内显示政绩,急功近利,注重加工业,忽视基础产业。目前,所以出现投资过猛,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投资仍然是一种政府行为。表面上企业贷款,企业投资,但其背后站着政府。比如,有的开发区就是由政府划出一块地,然后要求银行向指定的几家企业贷款进行开发。银行不情愿,企业也不情愿,但最后又都得服从政府。企业本身没有独立的利益,也没有独立承担的责任,所以企业对投入缺乏自我约束。不是投资主体,不承担投资风险,在经济扩张的刺激下,只要政府敢放,我就敢贷;只要政府敢拍板,我就敢投入。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粗放经营就不可避免。政府对投资负无限责任与国有企业资产无人负责同时存在。 企业成了投资主体,必然根据自己的利益选择方向,决定对哪些部门投入,对哪些部门不投入,减少盲目投资需求;并根据自己的利益,不断适时地推动产业要素的重新组合,提高资产的运作效率,增加产出。从而,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缓和供求矛盾。 (三) 目前经济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追求高速增长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处在经济改革、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三角地。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从总体上讲是健康的,但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 朱镕基副总理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前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加快和深化改革就可以解决,没必要实行全面紧缩。优化产业结构,解决瓶颈制约是当务之急。这无疑说明,我们已经抓住问题的本质。要解决这两大问题,就要在发展中加大企业改革的力度,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利益主体、经营主体的地位;使投资更多地成为企业行为,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通过市场机制使结构自觉地得到优化;同时,改革后的企业,提高了投入产出率,抑制了盲目的需求扩张,又必然给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和足够的后劲。 产品有质量,经济发展也有质量。高速度的经济发展必须同时和高的劳动生产率、高的经济效益相结合,经济高速发展才可以称得上是高质量的,高速度才可以持续而稳定地得到保持。要实现这一切,我们必须在占主体地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上有更快、更大的动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