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必坚 |
1993-07-30 00:00 |
帮助理解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功力作
第5版(理论) 专栏:
帮助理解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功力作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郑必坚 一波同志这部重要著作上下两卷的出齐,是我们党史研究工作和国史研究工作的一件重大事情,也是我们党的理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的一件重大事情。这件重大事情,是在十四大确定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之后,又是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快要到来的时候,所以,它的分量,它的重要性和历史价值,就更加突出,正好适应我们党的需要!薄老八十高龄,历时五载,八十万言,这样辛勤劳动的成果,确实是为帮助党和人民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历史,思考现实,同时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奉献了一件很有力度的不可多得的认识工具。这当然是了不起的一件重大事情。因此,我们中宣部的同志,广大的理论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者,都会为薄老这部重要著作的出版,向他表示最热烈的祝贺,衷心地感谢和崇高的敬意。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一波同志在这部书的前言中这么说过:“本书所涉及的主要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已有基本的总结。我完全拥护这个决议。我觉得,《决议》对许多重大决策和事件毕竟只能作出原则性的论断,它们作为重要的历史研究课题,还需要进一步展开和进一步分析。我写这部书,也是想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尝试。”那么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书,说明了什么?我认为,它说明了薄老所说的这样的“尝试”是很不容易的,是很艰难的,是需要有很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的(尤其是下卷,一九五七年以后的十年经历了严重的曲折);同时又说明,他的“尝试”是很成功的。首先,之所以说这个“尝试”很成功,我体会是由于薄老这部书忠实地毫不动摇地坚持贯彻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历史问题决议的精神,把这个精神出色地运用到各项重大决策和事件的具体分析,并且很有针对性地有说服力地回答、澄清和纠正了一个时期以来人们思想上的某些疑点、难点,模糊以至偏差的认识。其次,之所以说这个“尝试”很成功,我体会是由于不但占有丰富翔实的档案文献和事实材料,而且用生动的笔触反映了一波同志本人作为老一辈革命家和重要领导人在亲身参与和直接观察过程中所获得的印象、经验和有关的思考,而这是任何文书、档案都不可能有的。这就不但能够使得亲身经历过这个时期的比较年长的同志读后感到十分亲切,而且能够使得广大的比较年轻的读者读后感到一般党史书籍所难以具有的很强的吸引力和可读性。第三,之所以这个“尝试”很成功,我体会是由于实事求是、客观公道的科学态度。一切靠事实来说话,一切放在当时具体历史环境之中来说话,而且把自己也放进去来说话。这样,说理就是实实在在的,令人信服的。第四,之所以说这个“尝试”很成功,我体会,最根本的一条是由于能够站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高度,站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伟大成功实践的新高度,同时又十分注意从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出发,给各项重大决策和事件以历史的理解和总结。这样就做到了:既冷静地分析利弊得失,功过是非,无所避讳地指出责任和教训,而又不是苛责前人。既使人们对过去的曲折和失误有痛切之感,又使人们进一步深切体会到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和老一辈革命家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而进行的探索是何等艰难,探索中所表现的伟大革命精神和一系列积极遗产是永存的。同时,这部书既着重地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又有助于深化对今天的理解,使我们认识今天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来之不易,是具有深刻历史根据和经验基础的。由此可见,一波同志这部著作确实是很成功的著作,确实是党史研究和国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成功力作,是阐述发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历史决议的不可多得的成功力作,也是从历史经验的总结方面来推进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不可多得的成功力作。 第三点:一波同志这部著作对我们理论工作者的启迪是多方面的。这里只想强调一点,就是只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今天的实际和历史的实际,才能真正发挥我们理论工作的战斗力。一波同志在这部书的前言里还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读者同志们能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些启发,从而加深对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认识,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进一步搞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我就更感到欣慰了。”我想这就是一波同志写这部书的根本宗旨。他把宗旨讲得这么明白,这么恳切,而他现在已经完成的两卷巨著又正是如此强有力地鲜明地体现了宗旨。这样,一波同志就用他的这部著作,为我们党的理论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杰出的学习榜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