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树义 |
1993-07-30 00:00 |
深化改革系列述评之十:加强改善宏观调控是改革的重要方面
第1版(要闻) 专栏:
深化改革系列述评之十: 加强改善宏观调控是改革的重要方面 本报记者皮树义 “目前,政府职能转变和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严重滞后,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必须下决心加以解决。” 原国家体改委主任陈锦华在今年全国体改工作会议上讲的这番话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改革以来,宏观调控体制已有了许多变化,计划、财政、金融等宏观改革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一些新的宏观调控手段开始应用,但是比起已经大大市场化了的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宏观调控还显得相当滞后,还相当地不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 重复建设屡禁不止,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经济效益不很理想……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正困扰着我们,而宏观调控对解决这些问题尚显得力不从心,某些方面的调控能力弱化。老办法不那么灵了,新办法还未充分确立。 新旧体制转换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经济秩序问题,公平竞争问题,权钱交易、腐败现象滋生问题等。这些问题恶化市场环境,危害改革成果。加快培育市场,建立市场法规,保护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这篇宏观调控的大文章才刚刚破题。 现实告诉人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 自负盈亏的企业制度,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三大支柱缺一不可。宏观改革滞后,就会拖延整个改革,拖延新经济体制的建立。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需要建立以实现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和整体结构优化为主要任务,以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为主要调控手段的宏观间接管理体系。 具体说来,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两大方面:一是搞好国民经济总量的综合平衡,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二是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调节收入分配,防止分配不公。政府要由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经济决策者、指挥者变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宏观调控方式要由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调控,转向以经济政策、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也就是从直接干预企业活动,定指标、分投资、批项目、分物资,转向制定国民经济长期发展战略,制定产业政策,运用财政、货币、收入政策和利率、汇率、税率等经济手段以及相关的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偏差、失效的地方,宏观调控就是要纠正市场的偏差、弥补市场的失效,把市场管不了的事情管起来。但是,宏观调控不是限制、替代、排斥市场,而是使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 当前,面对新的经济格局和新的问题,急需探索新的宏观调控办法。比如对于重复建设问题,如果用老办法,无非就是加强项目审批,“分钱分物真忙”,但这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应当有新的思路: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把投资权真正放到企业,使投资从政府行为变为企业行为,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放开价格,发挥价格的信号引导作用,同时通过财税、金融杠杆,引导投资流向符合产业政策的方向。 在新的宏观调控体系中,财税、金融两大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宏观经济目标实现与否影响极大,而现在这两方面的改革又明显滞后,需要大大加快步伐。可以说,财税、金融改革,是加强宏观调控的两个最重要的切入点。 在财政方面,要理顺中央和地方、国家与企业的收入分配关系,改革企业产权制度,使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这样才能使中央政府集中精力于宏观调控,才能使地方政府集中精力于当地的基础建设、投资环境改善、社会发展,而不是去干预企业活动。 在金融方面,要使中央银行切实把好货币发行的总闸门,稳定货币;专业银行逐步实现商业化、企业化,以效益为信贷目标,以利率调节资金供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完全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需要对原有的宏观调控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造,涉及到政府职能的彻底转变、政府机构的精简、计划、财政、金融、企业等多方面制度的改革,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 这是一项艰巨的改革,也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要探索,也要学习;要积极,也要稳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