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风正一帆悬——北京出版社采访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3年07月 -> 风正一帆悬——北京出版社采访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泓冰 1993-07-31 00:00

风正一帆悬——北京出版社采访记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风正一帆悬
——北京出版社采访记
本报记者李泓冰
近年来,北京出版社颇受同行和读者的赞誉。
访其究竟,得到了9字“真诀”,道是“方向正,路子正,风气正”。听上去是平平无奇,细一琢磨,还真款款有其独到之处。
通俗≠媚俗——君子和而不流
平均每两个中国人,手中就可能拿着一本北京出版社出的书——
这个社建社37年,出书6000余种,总数6亿多册;不说远的,单说1980年以后,就有450余种书在全国和地方性各类优秀图书评选中获奖;累计印数50万册以上该是天文数字了,但在北京社这样的书居然有百余种;出好书固然可喜,是不是经济效益就差了呢?其实北京社的家底颇为殷实:从1988年该社正式向北京市财政局承包以来,每年实现利税平均以18.9%的速度增长,工资总额也比承包前增长了93%。
和而不流,直而不孤,是为君子之道——北京出版社在努力探求其中三昧。
对于任何出版社来说,能抓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而有之的“双效”书和长出不衰的长效书,不啻抱住了大金娃娃。北京出版社1992年底获奖图书品种数量比1988年提高了71.4%,重印书比例已达全年出书的54%,远高于全国平均数。比如既有可读性、又有研究价值的《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丛书》、介绍历史知识的通俗读本《中国历代史话》、实用应时的《怎样跟外国人做生意丛书》、以及《梵高传》、《京剧大观》、《北京的胡同》画册等雅俗共赏的书,常常在书店里占据醒目的位置。
该社出版的碑帖一直是拳头产品,迄今已出版了150多种,从几角钱的普及性字帖到着眼于提高、欣赏和研究的古今书法精品已自成体系。像“文革”前就开始出版的花皮字帖系列,几乎已成为初习书法者的案头必备,其中最多的发行到240万册!
作为一家综合性的出版社,它还颇令一些文艺类专业出版社生羡: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全国有5部书榜上有名,其中《少年天子》和《穆斯林的葬礼》两部属于北京社。最近,陕西作家贾平凹的第一部城市小说,被行家品评为有《红楼梦》韵味的小说《废都》,又成了该社推出的一部力作。《十月》(北京出版社主办)编辑部的一篇审读报告能代表北京出版社不仅仅在文学方面的眼光:“文学,目前面临着强大的冲击。纯文学的范畴不可划得太小、太绝对,发现和推出上乘之作,将是我们固守大文学阵地的有力举措。”
贴近读者,但又绝不媚俗,北京出版社在实践中这样要求自己。
取法乎上精品意识
倡导精品意识,是这个社又一条铁定的原则。
在社里,不管是社长还是总编,凡是个人,就没有决定选题的权力。一年大大小小的1000多种图书,即使是一套明信片的选题,也要经由每周一次的总编办公会议讨论。在会上,编委、各专业社负责人以及发行部门代表常常为一个选题的取舍争得面红耳赤。在激烈的争论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史》(8卷)、《中国野史大系》(60卷)、《北京医学文库系列》(15种)、《中国现代名中医精华系列》(15卷)、《北京史料丛书》(40种)、《论改革丛书》……等图书精品却一部部地脱颖而出。
社领导有这样的气魄,每年拿出100多万元专门用于扶持学术著作的出版,并且从荣誉、奖金等方面鼓励编辑发现和推出学术精品。久而久之,在古籍整理特别是有关北京的古籍方面,在医药卫生特别是中医成果研究方面,在现当代文学作品及研究方面,北京出版社形成了传统优势。
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出版社与中央档案馆合作,决定推出一部7卷本的《毛泽东手书选集》,资料是第一手的,在一些后来传诵的诗作、文章的初稿上面,改动的墨迹宛然;装帧和印刷也是第一流的。这部书定价高达900元,虽说很难赚到钱,但这对毛泽东的研究无疑很有价值。
朱述新社长直言不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手里有了能赚钱的书,眼睛就盯上了能称得上是精品的选题,赔再多的钱也要出。”
不逐狂风水自清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个重病的老人正在艰难地对着录音机述说着:我在北京出版社工作了13年,自己感到是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段。我力量微薄,但是我还想利用这点微薄的力量,建立一个科技图书的奖励基金……当这盘录音带在北京出版社传放时,很多人流泪了。
这是北京出版社的老社长王政人的声音,他在赴美探亲期间,不幸查出患有晚期癌症。遥望家乡,间关万里,此时此刻,他所想到的却是,要把自己一生的积蓄2万元,都贡献出来,在社里设一个“政人优秀科技图书奖励基金”,每年奖一本最好的书的责任编辑。
王政人催人泪下的故事,其实也是北京出版社同仁敬业精神的一个缩影。
北京社不少编辑本人就是经纶满腹的学者专家,仍然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为他人做着“嫁衣裳”。闻性真,对清史极有研究,却把自己的著述束之高阁,长年埋头编辑着没有短期效应的《中国野史大系》;左汉桥,书法、绘画均极有造诣,却把时间和精力都给了编辑事业,为了《毛泽东手书选集》,他连节假日都泡在书堆里;李志强,文艺社主任,在纯文学萧条之际,仍然一力扶持优秀文学创作,他的每一篇审读报告,既是严谨的学术论文,又是优美的散文,在新入社的年轻人中传为楷模……
北京社鼓励参与和创造的勇气,在出版社新人中,钻研业务,求实求新也已蔚然成风。装帧室1991年毕业的李芸,有创新意识,社里就让她放手挑大梁,结果她接二连三地设计出了《当代艺术散文精选》等好几种获奖封面……
朱社长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引了一句唐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堪为在改革大潮中视野逐渐开阔的北京出版社的写照。


查看完整版本: [-- 风正一帆悬——北京出版社采访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