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音像界:水到渠未成?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3年07月 -> 音像界:水到渠未成?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大农 1993-07-31 00:00

音像界:水到渠未成?

第8版(周末)
专栏:

  音像界:
水到渠未成?
张大农
当今音像界如同场面热烈却无规则的竞技场。虽然大家都意识到确立行规之必要性,但在别人都没按既定规则行事的情况下,谁能率先约束自己?谁来当执法的裁判?
中国大陆的音像市场有多大?以下几个数字或许可以勾勒概括:每年新出版的录音带1000多种,录像带近700种(其中不包括非法盗印或盗版的);全国音像出版单位已近300家;录音录像带年销售额达数亿元。
7月下旬,北方最大的音像制品经销商——北京华达音像公司(前身为华达综合服务部),在北京昌平县借公司成立八周年庆典之机,邀集了全国各地的音像出版、制作和经销部门的人士,一起探讨了音像界的现状及问题。
华达公司的规模和它的业务关系之广泛也许是个例证,它表明音像行业已经在全国范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网络体系。这次会上所反映出的问题,也因此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问题能否妥善、及时的解决,关系着音像出版业今后的前途。
    健全法制是当务之急
呼声最强烈的问题是健全音像出版与销售领域的相应法规和秩序。音像界的法规不健全,其弊端牵涉到出版、生产、销售直至消费的一连串环节。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的音像行业就无法发展为正常繁荣的产业,真正根植于大陆土壤的唱片业也难以发育成熟。我们不妨简单地勾画一个缺乏健全法规制约下的音像界状况:
全国每年音像带的零售总额中,真正属于合法出版物的究竟能占几成?当然,没人能对此做出准确的统计。乐观的评估为60—70%,悲观的估计只占5成。近几个月来,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的配乐录音带在市场上走俏,据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全国各地的发售量近500万盒,版本不下20种,其中真正履行了正式完整的引进、出版手续的只有一个版本(由江苏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引进,天津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出版),而这个版本在目前市场上的占有量不足1/3。
如果把引进、出版和生产手续不完备的音像制品统称为非法出版物,那么它们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公家的盗版带,这类磁带虽然标明出版社,却没有版权,其中有些是大陆出版社与港台唱片公司为躲避大陆的引进版管理制度而联手“做案”:一个“盗版”一个愿意“被盗”,交易全在幕后。另一类是有些个体户、家庭作坊看准了某种热销的带子,将其封面与磁带全盘复制,大批生产,用别人的牌子卖自己的货,当然,这类盗版带质量再差砸的也是人家的牌子。第三类则是某些地下厂商从走私进来的CD唱片或数码录音带上翻录境外走红曲目,批量印制行销市场。这类磁带封面既无出版者,也无生产者,更无版号,即所谓“三无”产品。有些虽然堂而皇之地印上出版社名字,也大都是子虚乌有或冒名顶替。后两类因为逃避版税,粗制滥造,所以价格低廉,它们对市场的危害性冲击最大。从上述三类非法出版物可以看出,出版、生产、销售环节都不同程度地涉入其中。利润法则是驱使他们的共同动力。
以经销非法出版物牟利,这只能属于短期行为。在无法可依或有法可不依的情势下,规规矩矩地照章办事肯定难以参与竞争。问题的严重性就在于此。一方面,音像界市场已经颇具规模,市场经营手段也颇有效率,产销信息的沟通之迅速不亚于书刊发行的第二渠道;另一方面,在出版、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又存在严重的无序状态,假冒伪劣盛行,几乎没有一家出版社或发行单位能严正地指责别人违章犯规——都在河边走,谁能不湿鞋?其实,音像界的大多数单位都希望有正常的行业秩序,但在目前的状态下谁都不肯也不能首先自我约束。
    音像生产面临萎缩
以大陆音像界目前的状况看,行销量最大、利润最丰厚的是引进版,音像业营销额每年急速递增,其中绝大部分来自经营引进版。而非法出版物也大都瞄准海外的各类音像节目。相比之下,大陆版的各类音像制品无论在出版和销售上都在逐年萎缩。即便是《红太阳》和《渴望》这样热销的品种,在国内出版界也是一哄而上,没个先来后到。到头来没有一家出版社能以其版权所有而保障自身利益。用中国电影出版社一位人士的话说:国内音像市场是口大锅,有块肥肉得大家分着吃,谁也别想独吞。当初,《渴望》录音带的版权是由他们首家签订的,到头来出版这盘带子的不下几十家,他们只落得一杯残羹,由此他们得出上述结论。有饭大家吃,没错。难到一定得哄抢吗?
盗版带、非法复制带盛行于市,势必冲击采取正当手段的出版社和出版物。正经的出版社迫于生计偶尔瞒天过海做一次“偷盗”的买卖,毕竟碍于道义和面子不能靠此营生;有了好的创意、选题和机遇,却难保不为同行业中梁上君子觊觎,到头来为他人做嫁衣裳。长此下去,大陆音像业就无法走出靠引进版谋生的路子。
大陆具有现代商业性质的唱片业本来起步已晚,又正值港台同行近几年大举进攻大陆市场。后者在歌星的包装宣传和节目制作上本已占先,更三天两头到大陆走穴张扬,使大陆的歌星和音像出版单位难以抗争。现代唱片工业已经成为需要大量先期资金投入的产业。尽管内地人才济济,但要捧出个把红歌星来,还得靠雄厚的资金、技术和经验来支持。这一切,都应属于长远的投资行为,都只能从正常有序的市场环境中产生。近来,大陆的不少歌星纷纷与港台唱片公司签约,成为旗下歌手,借以得到更好的包装、宣传,更精致地制作音带和MTV。这正说明大陆音像业对他们来说已失去吸引力,长此以往,大陆的流行乐和音像业将会落入一个什么境地呢?不言自明!
困扰音像界的另一问题来自音像带的生产环节。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空白带基真假难辨,良莠不分。出版社为降低成本,当然尽可能选择价格低些的材料。但有些材料质量之次令人咋舌。尤其一些劣质录像带给消费者花几千元购买的录像机带来严重损害。据有关方面介绍,目前北京地区活跃着一批来自广东潮阳的磁带商,他们从当地贩来的空白带大多是质量低劣的产品,其生产过程令人难以置信。在当地一个磁带生产专业村,人们看到这样的情景:两台被拆掉扇叶的电风扇,一个轴上套着走私进来的带基,另一个轴上套着录像带的磁带轴。开关一按,磁带轴开始缠绕带基,到了差不多的时间,开关一断,磁带一剪,录像带就算装满了,然后装盒、封套……这样的录像带,且不论带基质量如何,其长度、松紧度、走带时的抖动率等一系列技术指标全无保障。然而这样的货物正在行销大半个中国。
许多地下磁带录制厂得到当地某些部门的暗中保护。盗版带、非法翻录带便从这里源源产出,而没人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
     政出多门有章难循
音像界的有关人士指出,当前这一行业也并非完全无法可依。有些新出现的情况当然需要有关立法部门研究相应的政策法规;有些法规对音像界的不法行为虽也规定了惩处条例,但失之笼统,也不够严厉;更多的情况则是有关部门执法不严。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是,音像界目前仍然实行三头管理:文化部门、广播电影电视部门、新闻出版部门。三方面都有自己的下属音像单位,都有自定的相应法规条例,体制上相互交叉,又互相重迭。出现的某些问题,大家都可以管,也都可以不管。政出多门,势必导致混乱。要使音像界的法规及其执行落实到底,必须从明确上层管理关系入手。
音像界的治理整顿已经多次,各种呼吁、文件也发了不少,但都没彻底解决问题,往往是暂时有所改善,过后旧态复萌,甚至变本加厉。看来,靠搞运动的方式难见成效。随着市场的发育成熟,行业规则的确立应是水到渠成的事。这也是发展商品经济的规律。从这一点着眼,音像界的现状也许是我们国家整个市场环境的缩影?


查看完整版本: [-- 音像界:水到渠未成?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