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我是怎样钻研业务的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3年05月 -> 我是怎样钻研业务的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燕鸣 1953-05-01 00:00

我是怎样钻研业务的

第2版()
专栏:

我是怎样钻研业务的
鞍山钢铁公司小型轧钢厂厂长
出席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燕鸣
一九四九年九月,我从乡下调到工厂工作。初进工厂,看到许多机器都发矇,什么叫轧钢,什么叫加热炉,一点不懂。真不知从那里下手做起。
当时工厂刚刚恢复,机器停的时候多,转的时候少;出产的钢材成品少、废品多。我急的跺脚,却插不上手。出了问题,大家说圆是圆,说方是方,自己只能听着。当时我是工厂的党总支书记,我想这怎能进行领导生产呢?不学、不懂、不摸门,我这个总支书记就要变成聋子、瞎子。
于是我决心钻研业务,说啥也要把生产搞起来。
我一面做党的工作,一面就跟工人转,随时问了就跟着下去看。到一九五○年,人熟了,操作过程和机器设备的情况也摸清楚了。越摸,越明白轧钢机是生产好坏的关键。凡是生产中断,百分之九十的毛病出在轧钢机上。我下决心学会它。为了学习,也实际动手和工人一起干过。轧钢质量好坏,最主要的靠机器的调整,这是一种很细致的操作,而且不容易掌握规律,有时调整的差一粍,就会造成废品。我每次上班都去瞅着,研究工人的调整方法。有一次,轧九粍的圆钢,辊子上走一根钢就好,走两根就出废品,经过两个班的工人调整,也弄不好。我向一个老工人出身的技术员请教,他到处找毛病,总讲不出道理,这时我了解到不懂理论光靠经验还是不行,一定得学习理论。
一九五二年四月,我担任了厂长。当时生产的情况仍是不好,九粍圆钢一废好几百吨。我和技术人员轮班下车间,干了几天几夜,问题一样没解决。工人说:“压缩率稍大或稍小都要出废品。”我对压缩率和轧槽孔型的关系还不明白。我组织技术员和老工人一连开了三次座谈会,才发现了关键问题在于孔型不合理。问题明确了,但就是没法解决。这时,我自然就想到要依靠苏联专家,把问题提到专家面前,他讲得很明确,指出出废品的主要原因:一个是操作不好,一个是孔型不合乎标准。
经过苏联专家亲自动手帮助我们设计,孔型改造好了。产品合格率从百分之八十二提高到百分之八十八点八;钢材收得率也从百分之九十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九点六。
一九五二年展开增产节约运动时,上级号召我们挖潜力。但潜力在那儿?我天天站在轧钢机面前,瞅来瞅去,发现各道工序是不平衡的。一根钢从毛轧机到光轧机,需十七秒钟。光轧快,毛轧慢,我琢磨了这件事,看出了一点门道。毛轧机走两根钢是不合理的,应当叫它同时走三根,这样就可以充分供给光轧机,缩短轧钢周期。我和老工人一道研究,想出一、三、五孔同时出钢的办法,结果一根钢轧压时间从十七秒降低到十二秒,产品由十分钟四十七根增至五十三根。
随着生产的提高,我自己的业务水平也逐渐提高了。现在凡是关于生产技术问题,不像开头那样一窍不通了。但过去钻研的多半是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今后我除了继续加强学习外,还要努力充实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


查看完整版本: [-- 我是怎样钻研业务的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