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盐井变迁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3年12月 -> 盐井变迁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现社 1993-12-31 00:00

盐井变迁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盐井变迁
张现社
进横断山脉腹地,在横断山支出的大斜坡上跋涉,脚下就是与川滇交界的西藏自治区最东南的小镇盐井,九曲的澜沧江环小镇汹涌而下。
盐井隐藏在层叠碧透的绿色屏障里,零星的桔子树、核桃林又为小镇点缀上一层浓浓的田园景色。踏上绕着块块梯田的羊肠小道,迎面几个穿长袍露单臂的青年藏胞,轻扬短鞭,催赶着一长队驮盐的毛驴,和他们擦肩而过,步入小镇。
斜斜的街道从镇中心高处向四周放射,街头黄土垒的房子都是小百货商店和土特产品收购店,街中央的空地,被几张台球桌占得满满的。三三两两的藏族大妈提着满木桶的盐巴,走向等候在街头的盐贩子。
这里还能产盐?
资料记载:盐井海拔不高,气候温和,位于芒康和云南德钦各110公里之间,以盛产井盐而得名。盐井古称盐井宗,1959年5月与宁静宗合并称芒康县,隶属于昌都行署。1983年经全国人大批准设置盐井县,由于种种原因,这里至今还是个小镇。
踩着泥泞的小巷,绕过藏胞的房根院落,走到江岸。俯看千尺直下的澜沧江,滔滔滚滚,从天边倾泻下来,翻起巨大的浊浪。江边几撮小村庄,据说那是盐井区的两个乡。再仰望山头白云起处,有一座飘着经幡的小寺庙和几点人家。举起望远镜,还能清晰地看到小喇嘛盘坐在大殿前捧着经书诵经。千米下的江底,一块块被支起的小泥板,层层叠叠,密密匝匝;江心还有两块大石头。
为了看个究竟,我们抓着青藤,蹬着石块,在悬岩上走了近一个小时。依近江边,在岸上山头看到的小泥板,原来是泥草做的小盐田,盐田用整根整根的木头支撑着;还有江心那两块大石头,就近看是两口大井,这就是盐井。
每年冬尽春来,江潮下退,盐水上涨。藏族、纳西族的姑娘和小伙子们从井中汲水,背到江边的盐田里。如果天干风大,一天就能收一茬,一块5米见方的小盐田,一茬能收上百斤盐。
精盐经加工可供食用,稍带泥土的次盐喂牲畜,盐田最底层的那层盐可做钾肥。
据史料记载:盐水带以盐井为中心共25公里长,自明代四川自贡开采井盐始,以后采井盐的技术渐传到这里。数百年来盐井的藏胞就用井盐同其它民族交换商品,四川甘孜州、云南迪庆州和昌都地区都食用这里产的井盐。
骑上驮盐的马上岸,扎西老乡长已在家门口迎候了。走进小院,藏房的墙壁和院子的围墙都是用盐土垛成的,据说是耐雨水、耐腐蚀性能都很强。院中的牛槽边堆着一堆盐,缘着独木梯上楼,靠左的一间小房子里堆得满满的也是盐。
稍坐片刻,一桌酒菜做好了,扎西乡长捧出一坛青稞酒。所谓青稞就是像小麦形状一样,绿颜色。饮一杯,清清淡淡,好似去了酒花的啤酒。这时,乡长大妈端上来一盘奶酪和一大碗切得细细的泡菜,乡长刚满两周岁的小孙子,一手抓一块奶酪,一手抓一把泡菜;他嚼一口奶酪,吃一把泡菜,吃得很香。我也尝一口泡菜,清脆爽口。大妈显得很自豪地说:“这就是我用盐井的盐腌制的。”扎西乡长接过话茬:如今,镇里每家都有十几块小盐田,每年单盐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现在全镇井盐年产值80多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1%。如果在江上建一个30千瓦的小型电站,不仅能供全镇工农业用电,产盐量也能达到300多万公斤,我们的日子就更红火了。


查看完整版本: [-- 盐井变迁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