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播种绿色——陕西榆林地区治沙造林纪实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3年10月 -> 播种绿色——陕西榆林地区治沙造林纪实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任馨 1993-10-30 00:00

播种绿色——陕西榆林地区治沙造林纪实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中华环保世纪行

  播种绿色
——陕西榆林地区治沙造林纪实
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记者任馨
初秋的早晨透着寒意,我们“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一行9人,坐车奔驰在中国十二大沙漠之一的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陕西榆林地区,这里是中国“三北”防护林的一部分。车窗外频频掠过一片片绿色,一排排挺拔的白杨树高耸云端,一行行苍绿的松树枝繁叶茂。满眼的绿色化成满心的喜悦,我们惊叹人类在征服大自然时的杰作如此辉煌。
当地人们告诉我们,以前这里曾是一片荒漠,肆虐的狂风翻卷着毛乌素沙漠,黄沙吞没农田牧场210万亩,有6个乡镇和421个村子被风沙压埋。沙进人退的现实给人民生活带来了莫大的痛苦,当地曾流传着这样凄苦的民谣:“万恶黄沙害人苦,埋压农田和道路,淤塞河道水泛滥,吞没村庄民逃走。”
新中国成立以后,榆林人民奋起向黄沙宣战,开始了漫长而又坚韧的治沙造林运动。我们驱车前往的“七里沙”正是当时榆林人民艰苦治沙的一个真实写照。
汽车驶过一片绿色的林海,来到了一处开阔的绿地,这便是“七里沙”了。一下车,便见眼前竖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上写着这样几句话:“……七里沙,总面积2.8万亩,原是一片荒山和流动的沙丘。从70年代开始,榆林人民全体动手,先后出动了20万人次,移动沙土1亿多方,填沟造田8万多亩,栽植树木1.48万亩,在渠道地畔栽各种树木46万多株……望着石碑上依然清晰的字迹,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热火朝天的植树造林的感人画面。
在榆林沙区,每一片绿化的沙地上都有着一段令人激动的故事,每一株参天的大树背后,都有着一个令人感奋的往事。有一位叫牛玉琴的普通农家妇女,从1984年开始,和丈夫张家旺投入到治沙造林中。他们拿出积蓄,每天起早贪晚,往返30多里地到沙地种树。经过一个多月的苦干,他们栽种各种树木共2300多亩。然而,就在此时,牛玉琴的丈夫张家旺却不幸患了骨癌。她一边陪丈夫治病,一边仍然在沙地里忙碌着。冬天一身水,夏天一身泥,刮风为梳头,下雨为洗脸。泪水、汗水滴进沙窝里,希望、生命滋生在治沙中。她背起截去一条腿的丈夫,向沙滩艰难地走去。治沙造林到了节骨眼上,她要坚持下去。就在万亩沙地全部栽上树苗时,张家旺去逝了。他没有能看到亲手栽下的树苗长大成材,没能等到万亩沙地全部变成绿洲。牛玉琴擦干泪水又开始与黄沙斗争。她计划5年内再让两万亩黄沙变成绿地。在榆林治沙中,有数不清的张家旺,有数不清的牛玉琴。正是有了许多可爱而坚韧的治沙人,正是有了许多默默无闻而坚定的种树人,榆林沙区的漫漫黄沙披上了绿装,以往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如今已形成了一条绿色的屏障。
榆林地区环境保护局局长刘晓告诉我们,榆林人民经过40多年坚持不懈的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彻底改变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目前沙区造林面积达到142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8.9%,固定流沙600万亩,在沙漠边缘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造林175万亩的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在沙漠腹地营造起了159块万亩以上的成片固沙林,受风沙危害的140万亩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沙区治理面积达到68.40%。
昔日黄沙滚滚的“不毛之地”,如今变成了林茂粮丰的“塞上江南”。环境的改善,促进了沙区农业的综合开发。现在沙区粮食总产量较50年代初增长了6倍,林产品年收入5000多万元,以畜牧业为龙头的毛纺、皮革等年产值达到2.8亿元,沙区人民的生活有了明显的变化,人均纯收入达到500多元。
榆林造林治沙已走过了一段艰辛曲折的历程,但彻底根治沙漠仍是几代人的事业。我们相信美好的愿望终将会变成现实,因为榆林人民仍在绿化沧桑中书写人生,仍在与大自然进行着顽强的搏斗。


查看完整版本: [-- 播种绿色——陕西榆林地区治沙造林纪实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