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一点心愿——写于郑律成作品音乐会前夕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3年10月 -> 一点心愿——写于郑律成作品音乐会前夕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丁雪松 1993-10-30 00:00

一点心愿——写于郑律成作品音乐会前夕

第8版(周末)
专栏:

  一点心愿
——写于郑律成作品音乐会前夕
丁雪松
11月3日,郑律成作品音乐会将在北京音乐厅举行。
假如郑律成还活着,那么今年他正好75周岁。不幸他已于1976年12月7日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时年仅58岁,正值他处于另一个创作高峰的时候。
提起郑律成,许多人都记得他早期创作的歌曲。1937年10月他抵达延安后不久,就像火山喷射岩浆一样写出了被誉为革命圣地延安象征的《延安颂》,之后他又以炽烈的热情创作出《八路军大合唱》。他创作的《八路军进行曲》解放战争时期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又经邓小平同志签署命令,被中央军委颁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的战士依然唱着这首歌威震边陲,保卫着伟大的祖国。他的《延安颂》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即流传到海外,直到90年代,一位来自台湾的著名导演在一次音乐会上听了《延安颂》后感叹道:“真好,我觉得他不仅仅是在歌颂一个党派,而是在用心抒写世界上所有争取和平的人们。”不久前,这首歌被选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之一。
建国后,郑律成写作的题材更为广阔,他深入工厂、农村、林区、海岛、部队体验生活,收集创作素材,为工人、农民、战士、儿童写了许多歌曲。
他倾注多年心血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歌曲则达到了另一个高峰。著名指挥家严良堃认为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可以说是他整个创作中最成熟的部分,代表着郑律成音乐创作的新的高度。可惜在郑律成生前,“四人帮”不准这些作品公演,连作曲家本人也没有可能亲耳听听自己作品的演出,正像著名歌词作家乔羽惋惜的:“律成这部分作品,本来应该是冲天而飞的大鹏,但却被人一下折断了翅膀,遭到幽禁。”
郑律成走过的路是不平坦的。1918年8月13日他出生于朝鲜南部(现韩国)全罗南道光州杨林町一个革命家庭,15岁就跟随兄长离开了已经沦为日本殖民地的祖国——朝鲜半岛,到中国南京参加了由一些流亡的朝鲜爱国者领导的朝鲜独立运动,边求学边参加革命活动,同时还定期到上海学习声乐。郑律成自幼爱好音乐,中学时即将原来的名字——富恩——改为律成。他在上海从师于俄籍声乐教授克利诺娃。教授器重他的声乐天赋,曾鼓励他去意大利深造。并认为他有可能成为东方的卡鲁索。但在抗日救亡的高潮中,在革命前辈及兄长们的启示鼓励下,19岁的郑律成毅然选择了去延安的道路。21岁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后又辗转于太行山前线,和朝鲜义勇队的战士一道打击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日本投降后,他返回朝鲜从事共和国的建设工作,创建了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创作了《朝鲜人民军进行曲》、《东海渔夫》等作品,还执教于朝鲜音乐大学,培养了不少音乐人材。虽然他后半生在中国度过,但朝鲜人民至今没有忘记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八”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大型的郑律成彩色艺术片;韩国的电视台、电台的记者也来北京采访郑律成的生平业绩,对为朝鲜民族独立、为中朝人民友谊和两国音乐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郑律成,表示了很大热情。
郑律成逝世后,在他一周年、五周年、十周年的忌日,我国音乐界的朋友们已经多次为他举办过音乐会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还为他举办过作品学术研讨会和生平图片展览。令人遗憾的是,他的作品至今还没有制作出一盒磁带和音乐会演出的录像,也没有留下高质量的音响资料。作为他的伴侣,我不能不为此感到惋惜。
这次郑律成作品音乐会之后,我希望有关单位、特别是出版社与有识之士能将郑律成的主要音乐作品录成音响专辑与录音、录像带出版发行,以使他的这些不朽名作能为更多的听众欣赏、流传于国内外。


查看完整版本: [-- 一点心愿——写于郑律成作品音乐会前夕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