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风雨七十年——老一辈革命家关心《中国青年》片断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3年10月 -> 风雨七十年——老一辈革命家关心《中国青年》片断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郑先子 1993-10-31 00:00

风雨七十年——老一辈革命家关心《中国青年》片断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风雨七十年
——老一辈革命家关心《中国青年》片断
郑先子
70年前的10月20日,《中国青年》杂志在上海秘密出版,犹如一道闪电划破黑暗的夜空。它点燃起希望之火,照亮了当时青年人摸索前行的道路。70年风风雨雨,《中国青年》与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当时的热血青年,现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呼吸,共命运,走过了一条不平常的路。值此70周年庆典之际,回望风雨70年,回顾老一辈革命家对《中国青年》倾注的点点滴滴心血,深深的感动与怀念之情如潮涌在《中国青年》杂志社新老编辑的心中。
                      
毛泽东一生珍爱《中国青年》这本刊物,并对它寄予了极大的厚望和关注,他关心它的成长,它的发展,它的命运。20年代,毛泽东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理论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修改后就首先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犹如一声响雷,炸醒了沉睡的中国和迷茫的青年。其后,他的又一著名篇章《青年运动的方向》也在《中国青年》杂志上首发。
在《中国青年》几经被迫停刊、再度复刊的过程中,毛泽东曾三次题写刊名。1939年4月16日的延安复刊和1948年12月20日的河北平山复刊,毛主席都题写了刊名。平山复刊,毛泽东还为复刊号题了一首诗:“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为在白色恐怖时期几近熄灭的《中国青年》点燃了星星之火,《中国青年》便以其蓬勃昂扬的生命烈火燃遍了中华大地。
1965年,毛主席第三次提起笔,为《中国青年》书写了刊名,沿用至今。
众所周知的是“向雷锋同志学习”为毛主席所题,但题词的经过,恐怕许多人并不尽知。那是1963年的一天,《中国青年》的编辑们向毛主席发出了请求题词的信函。他们在忐忑不安之中焦急地期待着主席的回音。2月22日下午3点,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震动了所有的编辑,“主席的题词写好了,马上到中南海来取。”几十分钟后,毛主席那刚劲有力的大字“向雷锋同志学习”展现在欢欣鼓舞的编辑们面前。由此,也以《中国青年》为率先刊登题词手迹而展现在全国广大青年面前,鼓舞起一代青年人向雷锋学习的热潮,雷锋遂成为一代青年楷模。
在主席与《中国青年》的渊源中,有一则鲜为人知的故事,但它却深深地铭刻在一个叫王桂芹的女孩的心里(现中央广播电大出版社副编审),并激励了她整整一生。那时,王桂芹还是北京实验中学高三的一名学生,暑期回乡期间,结合切身劳动体会,写了一本日记,正巧被同班同学李敏读到,因当时没读完,就征得同意拿回家继续读。读完了日记的李敏在吃饭时对毛主席说:“爸爸,我这里有篇同学写的日记,写得很有意思,您能看看吗?”没想到主席不仅认真地读了日记,而且仔细地加了圈点,写了批语,并嘱李敏说:“可以送到《中国青年》杂志发表。”1958年第4期的《中国青年》发表了这本日记,首篇题为《假期回乡日记》,同时,还刊登了主席的批语。日记发表后,即在当时的广大青年和学生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中国青年》杂志亦由此更加深得青年人的喜爱。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斗争生涯中,在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漫长岁月中,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路途中,毛主席一直牵挂着《中国青年》,直至暮年。1976年,主席逝世后,杂志社的一位总编来到了中南海丰泽园毛主席的故居。参观中,他忽然发现在主席卧室床前的桌面上,竟摆放着一本《中国青年》杂志,那是1965年第6期。热泪沿着总编的面庞滚滚而下。直至临终,主席仍然关心着中国青年啊!
                         
1963年10月,时逢《中国青年》创刊40周年,杂志社举办庆祝会,还办了一个小型展览会。杂志社的同志们多希望能邀请周总理来参加联欢会呵!于是,年轻人们便发出了邀请信,没想到总理竟应允了。社庆那天晚上,晚会开了很久了,总理却一直在开会,杂志社的同志们焦急地等待着,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过去了,电话打过去,总理仍在开会。他们都以为这么晚了,总理不会来了。10点多钟,门口忽然响起了汽车声,“总理散会了,总理来了。”大家争相欢呼起来,跑了出去。总理丝毫没有会后的倦怠,神采奕奕地走了进来,与大家亲切地握手,问好,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展览。在即将离开会场时,许多女同志都围到总理面前,希望能与总理跳舞。总理却走到自始至终忙前忙后地张罗着搞筹备的一位女同志面前,主动亲切地对她说:“小同志,你很忙,我跟你跳一个舞,好吗?”在场的众人无不为总理的细心与周到而感动。
第二天,邓大姐也来到了展览会,她对大家说:“总理说展览会办得很好,我也来看看。”并与杂志社的同志们合影留念。那一时刻,成为每个人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1963年,总理向《中国青年》的编辑同志提出了杂志也要“面向农村,兼顾城市”,发行量要突破500万的指示,只是总理夙愿未了即离开了我们,但杂志社的同志并未忘记总理的叮咛。
1978年《中国青年》复刊后,同志们遵照周总理的生前的嘱托,写信给邓小平同志要求创办《农村青年》。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1984年7月3日,《农村青年》终于和青年读者见面了!百忙之中的小平同志亲自为刊物题写了刊名,王震同志发表了《满足广大农村青年的精神需要》一文。总理的夙愿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与关注,终于变成了现实。如今她已成为广大农村青年的良师益友。


查看完整版本: [-- 风雨七十年——老一辈革命家关心《中国青年》片断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