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五年计划故事”及其他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3年05月 -> “五年计划故事”及其他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燕凌 1953-05-31 00:00

“五年计划故事”及其他

第3版()
专栏:

“五年计划故事”及其他
苏联 伊林作 董纯才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燕凌
伊林是苏联最优秀的通俗科学读物作者。他写了很多为苏联和世界各国的许多青年、少年和工农大众所喜爱的书。这些书里的头一本就是“五年计划故事”——讲的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原是一本一千八百页的“大书”,里面差不多尽是数字和图表。可是,这些似乎很乏味很枯燥的数字和图表,到了伊林的笔下,却变成了生动的故事和美丽的图画。伊林引导读者透过数字望过去,在面前展开一幅幅壮丽的画面:
“在大河的岸上,庞大的悬崖被打得粉碎。猛烈的机器,像有史以前的动物一样,笨拙地爬上由山凿成的巨大的阶梯。
“在以前没有河的地方,出现了一条河,一条六十多哩长的河。
“一片沼地,忽然改变成一个广阔的湖。
“在草原上,从前只生长羽茅草和蓟,现在是千万亩的小麦在微风中波动。……
“在卡尔米克地方,在那空旷的大草原中央,钢骨水泥的建筑物跟游牧人民的毡帐篷并排地树立起来了。
“全国遍处树立钢柱:每根柱子有四只腿和很多臂膀,每只臂膀却担着金属线。由这些线传送电流,传送瀑布、河流的力,泥炭沼泽和煤矿的力。……”〔注一〕
×××
伊林的书讲的是自然科学。它告诉我们水和风的能力,矿物和植物的生活,煤是从那儿来的,电是从那儿来的……
伊林的书讲的是社会科学。它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不能实行计划经济,不能实行计划经济要发生些什么悲剧,机器为什么是美国工人的敌人而却是苏联人民的朋友;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造机器的机器工业;农业为什么要集体化;工业和农业有什么关系……
伊林的书是叙事诗。它讲了许多自然界的变化、运动,可是它的主角还是人。它是人类征服自然的颂歌,它是劳动人民和人民的劳动的颂歌,它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颂歌,它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最伟大的计划、最先进的事业的颂歌……
在伊林的书里,常识、技术和科学交织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着,自然、社会和文艺交织着。伊林把这样的书叫做“文艺性的科学著作”。他在不久以前写的一篇文章里说:“文艺性的科学著作和任何其他著作一样,是把人和自然界结合起来看的。”“从前,科学对于人民从来没有这样需要过,而且它也一向不是全民的财产。现在,科学参加了我们的生活,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分离的必要的部分。如果艺术也是为生活服务,那么艺术也离不开科学。”“共产主义时代的作家是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对于他们来说,知识和创造性是分不开的。将来的文学是用科学全副武装起来的文学。”〔注二〕
自然科学在伊林的书里也不是分割开的。本来,大自然是互相紧密联系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自然现象是不可分的整体。要分作许多部门,是为了专门研究的方便。可是同时也就有了一种毛病,讲天文的只讲天文,讲气象的只讲气象,讲化学的只讲化学,讲电学的只讲电学,把大自然割裂开来,使人看不到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而且远离开了人们的实际生活。在伊林的书里,给了人们以各种自然现象的综合的完整的概念。正如伊林说的:“苏联的科学越来越认识到综合研究自然的必要,而且苏联科学家正在共同解决改造自然的问题。”“我们希望‘自然’的改造,将是综合性的,希望它也要改造叙述的形式。”
这样的书,不是简单地把已有的知识在文字上
“通俗化”一下的“复制品”,而是实实在在的创作。这样的书,是社会主义的产物。没有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就不会产生这样的书。没有对于伟大的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也就不会产生这样的书。只是有好的写作技巧,决写不出像
“五年计划故事”等等这样既清醒人们的理智又鼓舞人们参加伟大建设的热情的书。伊林自己说过:
“决定作品的文艺性的不是形容词,不是比较”,也不是隐喻法。
“只会用修饰文体的方法来创作文艺性的作品,那是不够的。必须会用艺术家的眼光去看世界。
“每一部叙述自然科学的成功著作,不是把过去的重复一遍,而是对于认识世界的一个新贡献。”
伊林的书正是有这样的新贡献的。它在使人们综合地广阔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方面有创造性的贡献,并且创造了一种新鲜的、明朗的、活泼的、有朝气的文字风格。立场的鲜明,逻辑的严密,条理的清晰,段落的精短,标题的生动,语言的简洁,都是使人喜爱的。这些书是十分有趣的,可是却决不是矫揉做作、油腔滑调的“广告式的文字”。伊林曾批评过一些作品:“有一部分人以为,只要把机器叫做‘钢铁的助手’,把康拜因叫做‘草原上的船’,把棉花叫做‘白色的金子’,把森林叫做‘绿色的金子’,那就变成文艺性的叙述了。抱着这种心情写出来的作品,有的时候可又像广告了。……用一定的规格来‘修饰’文章的体裁,这样广告式的大贱卖,表现出作者对于他所写的东西采取了漠不关心的态度。虽然用了大量的惊叹号,可是读者一看就明白,还是骗不过读者的。除非作者写得激动,才能让读者读了激动。”“要使作品带有文艺性,这个作品不但应该作用于理智,而且还要作用于感情。这样的作品要是没有想像力和没有浓厚的感情是写不出来的。”
伊林的成就决不是偶然的。他是一个工程师,可是他在培养自己的“想像力”和“浓厚的感情”方面也有长期的努力。他和他的哥哥马尔夏克〔注三〕,同是一个研究科学、历史和苏维埃生活的学会的会员。他在入大学以前曾在一个炼油厂做工。他对于苏联劳动人民是非常熟悉而且无限热爱的。他在科学、历史、经济建设、社会生活方面都有深刻而广泛的研究。高尔基说,伊林有一种“把复杂深奥的事讲得简单明白”的稀有的才能。〔注四〕这才能正是从各方面努力积累起来的。正像伊林所说的:“‘恶劣的叙述’往往是‘模糊的理解’的直接结果。”——反过来说,简单明白的叙述,自然是清晰的理解的直接结果。
还有一点值得指出,“五年计划故事”和伊林的其他一些书的插图(克摩得等人所作)也是很可爱的。这些插图和伊林的文字有相似的风格,健壮、清新、爽朗,对比分明,对于读者理解文字和增加文字的感染力有很好的帮助,是这些书的不可分不可少的一部分。
×××
“五年计划故事”写在一九二九—三○年。那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正在胜利进行中,五年计划中的许多计划已经变成事实,许多数字正在变成活动的东西。可以想像,作者是在自己的心和全苏联人民的心同样兴奋地跳动中写成了这本书。二十多年已经过去了,这本书里所谈的事情,在苏联早已成了历史上的光荣的篇页。
在我们这个伟大的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也已经开始了。现在再来读这本书,我们会感到更加亲切。
看这和我们现在的情形多么相似:
“说起来是容易的,‘我们要建立几百新城市,几千新工厂’。但是我们用什么来建造呢?当然不是用空气。我们有充足的建筑用的砖、水泥和玻璃吗?我们有充足的造机器用的铁吗?
“制成的货品,我们很少,但是原料要多少有多少。
“如果从车窗望出去,只看见荒地、森林、沼地,你看起来是空空如也。
“荒地就是黏土、沙和石头。
“森林就是栋梁、椽、柱子和枕木。
“泥炭沼泽就是电流。
“我们由黏土和沙做成砖;由沙和石灰做成水泥;由铁矿炼成钢。
“我们必得寻找原料。所以我们第一件工作,就是调查。在探察工作没有完成之前,是不应该开战的。……”
“后来探察队报告些什么呢?……
“他们对我们说,我们对于我们的国土,到现在仍然完全不明了。他们说我们的国土有的甚至到现在还没有被发现。”〔注五〕
伊林谈了探察队在许多人迹没有到过的地方,发现了许多宝藏。他鼓舞了许多青年学生做探察工作者。他谈了跟在探察队后面,有大群的工人去“征服”虽在本国而自己还“未占有”的土地。他们的
“进军”并不是非常顺利的,他们进行了多少艰苦的战斗,他们终于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胜利了。
伊林谈了那时苏联“大半的面包、肉和牛奶,仍然是出在小农家里”;“人们在这儿做活,仍旧和几千年前一样干法,用的是手工具——用镰刀、连耞、锄头”。“农民们做活,并不依照计划,却是依照习惯,像他们的祖父以前一样做法”;“农民是处在不断的恐慌状况里;他没有工人那样的安心。旱灾可以烧毁他的禾苗。雨可以烂掉他的牧草。害虫可以毁尽他的全部收成。”苏联人民自然没有让这种情形一直继续下去,他们一步步“把生产面包的人的劳动组织起来”,他们用组织起来的力量战胜自然灾害,从工厂得到机器……他们在农业战线上也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胜利了。
我们现在不正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在不同的程度上进行着同样的斗争吗?这些话使我们对我们国家建设的前途更加充满希望和信心,也能够鼓舞我们参加同样的战斗,取得同样的胜利。这本书可以作为我们学习联共党史第十、十一章和斯大林“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总结”等著作的很好的补充读物。它不只是青年们的好读物,也是我国的成年人都应当
一读的。
×××
伊林还写了许多有趣的富有战斗力的书,在我国已有这些译本:
“人和山”,董纯才译〔注六〕,(另有江明的一个译本,名“人类征服自然”,新华书店出版;诸琦真的一个译本,名“科学的奇迹”,实学书局出版。)这本书可以说是“五年计划故事”的续篇,谈的仍是苏联的伟大的建设计划怎样实现,谈怎样改造沙漠,怎样战胜旱灾、怎样增加收成,怎样创造新的植物,怎样改变河流,怎样控制天气,怎样寻找新的矿藏。它立脚于现实而向人们展开一幅关于地球的远景的壮丽鲜明的图画,可以鼓舞起人们的无限的进取心,使人们心里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热爱。(这本书在“创造新植物”这一章中“改造活的细胞”的一段讲到“染色体”和“因基”是决定遗传的特征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在一九四八年全苏农业科学院会议上,李森科院士已经批判了这种说法的唯心论的本质。“人和山”写于一九三五年,所以未免有这一点错误。现在苏联出版的新版本当已加以修改,希望重印时根据原文加以校正。)
“大地的改造”,王汶译(另一译本名为“被改造的大地”,齐思闻译,三联书店出版。)谈的是伟大的改造自然计划——怎样用大规模造林等办法改造大地,怎样使土壤肥沃起来。
“沙漠的改造”,王汶译。谈的是改造沙漠的经验和计划。译者在附记中说:这本书是“自然的征服”一九五一年增订本的最后一章(“自然的征服”的内容和“大地的改造”大同小异,可能是
“大地的改造”的修订本),因此,可以说“沙漠的改造”是“大地的改造”的续篇。其实,它和“人和山”的第一章大同小异,可能是作者把它从“人和山”中抽出来加以改写补充移作“自然的征服”的末一章的。
“人和自然”,王汶译。这本书是以气象学和水文学为中心的,也是谈人怎样运用科学来掌握大自然的规律,控制它,征服它,免除它造成的灾害,使它增进人民的福利。
“人怎样变成巨人”(共三部),王汶译。这本书是按照高尔基的示意写的,叙述地球上怎样出现了人,人最初怎样学习做工和思想,怎样找到了火和铁,怎样逐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第一部里讲述原始人;第二、三部讲述人和人类思想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直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的人类的诞生。
“机器的故事”,“自动工厂”,符其珣译。谈机器的发明、发展的历史,谈人们关于自动的机器的幻想怎样变成了现实。
“十万个为什么(室内旅行记)”,董纯才译。向人们介绍关于日常生活的许多科学知识;很薄一本小册子,涉及的知识范围却很广,自然的知识,社会的知识,历史的故事,科学的原理,非常灵活自然地穿插着,不但能增加人们的知识,而且能启发人们的想像力。
“书的故事”,胡愈之译,三联书店出版(另一译本名为“黑白”,董纯才译)。它叙述了文字、书籍、文具的艰苦创造的过程。这本书的胡译本是根据法文译本译的,和原文比较接近。董译本是根据英文译本译的;英译者对原文有不适当的增删,不如法译本。
“几点钟”(钟的故事),董纯才译。谈人类计算时间的工具的演进,讲到人们用各种奇怪的方法计算时间的各个不同的时代,都讲了一些有趣的故事;最后讲了钟表的各方面的知识,许多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很有用的。
“不夜天(灯的故事)”,董纯才译。谈的是人类照明的历史,从不知道用灯到有了灯,从过去的灯烛到现在的电灯以至不发热只发光的冷光灯。它说明电灯是积人类许多年代的智慧才创造成功的,把功绩归于爱迪生一个人是不对的。
“汽车怎样跑路”,符其珣译。谈的是汽车的发明史和汽车会跑路的道理。(这本书后还附有一篇伊林写的“人造眼睛”。)
“原子世界旅行记”,王汶译。告诉人们原子是怎么回事,物质是怎么构成的。
还有一本名为“理性的时代”的小册子(青年出版社出版),是由伊林近年写的三篇文章编成的。一篇是“地球和人”,用科学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使农作物的收获量无限增加的事实和道理,驳斥帝国主义者战争贩子们的新马尔萨斯人口论。一篇是“理性的时代”,说明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胜利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获得。第三篇是“展望未来”,谈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什么样子。另有一本名为“大地和人”的小册子(前开明书店出版),内容和这本小册子相同,只是少了第三篇。
这些书都是值得我们好好读读的。
×××
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我国人民在科学知识方面迫切需要普及和提高。我们迫切需要许多中国的伊林。伊林的书对我国读者无疑是极为有益的。可是,只有一些翻译的作品是不能满足大家的要求的。就我国广大群众目前的文化水平来说,还需要更通俗的,密切结合我国现实情况的,语言、事例和故事是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表现方式是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通俗科学读物。我们自己写的通俗科学读物不但数量很少,而且质量很差。顾均正、高士其等人过去是写过一些为中国青年、少年所喜爱的通俗科学读物的,希望他们以及更多的科学家、作家、科学普及工作者,在这一方面有更多更好的新作品。
〔注一〕见“五年计划故事”第二至四页。
〔注二〕这几句话和本文所引伊林的其他的谈论文艺性的科学作品的话,都摘自伊林所作“谈谈科学”一文(原载一九五二年七月一日和七月五日的苏联“文学报”,译文载于“科学大众”一九五二年九月号和十月号)。
〔注三〕马尔夏克是一个专为儿童写作的苏联作家,曾因创作优秀的童话剧“十二个月”获得斯大林奖金。
〔注四〕见高尔基为“人和山”写的序言。
〔注五〕见“五年计划故事”第二十三至二十六页。
〔注六〕伊林的许多书在我国都有两三种译本,这里只列举出比较常见到的。凡没有说明出版者的,都是原开明书店出版。(现在开明书店已和青年出版社合并为中国青年出版社)


查看完整版本: [-- “五年计划故事”及其他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